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规划计划>五年规划纲要

铜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访问量:

关联稿件:

铜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及形势分析

1、发展回顾

2、发展形势分析

3、发展环境分析

二、十二五时期总体发展要求和主要目标

1、发展思路

2、发展原则

3、发展目标

4、发展方式

5、主要任务与途径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

2、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全力发展旅游业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3、深化融资渠道改革

4、积极稳妥实施企业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

5、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6、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3、加强城乡能源设施建设

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六、扎实推进人才战略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人才素质培养

4、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5、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七、加强生态建设

1、加强资源节约

2、切实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八、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努力扩大就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4、加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5、坚持科技创新与发展

6、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8、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保证规划的权威性

2、加大宣传,建立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

3、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狠抓项目,多方位扩大投资

5、制定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宽松环境

附表

1、铜鼓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2、铜鼓县十二五时期规划重大项目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铜鼓县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阶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主动融入长株潭经济圈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地编制铜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实现铜鼓县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以及实现铜鼓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及形势分析

1、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铜鼓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干部强县等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县围绕发展和结构调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力促进增长,使得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8.04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超1900美元,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61亿元,年均增长31.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0.2:37.2:32.6调整为222.9:38.6:3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20元,年均增长7.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4亿元,同比增长27.6%。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竹木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逐步推进工业化进程。预计十一五末全县第二产业实现生产总值6.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

医药化工产业方面;五年来,我县着力抓好了医药产业升级,积极扶持仁和、民济、禹欣药业产业升级。县内三个主要医药企业(仁和、禹欣、民济)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929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0150万元,接近翻两番。2010年化工产业可完成工业增加值2.1亿元,销售收入6.2亿元,实现利税2380万元。

竹木加工产业方面;目前全县共有木竹加工企业128家(其中:竹类加工企业53家、木材加工企业25家),全县先后建立年产4万立方米的杉木细木工板生产线和2万立方米松木建筑模板生产线以及各种竹木工艺品生产线。全县4家竹地板规模企业(腾达、金仁、江桥、锦诚)年产高档竹地板100万㎡,年产值达亿元。铜鼓县还被列入江西省竹加工产业基地,这对做大铜鼓县毛竹精深加工产业将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县还启动了生态经济区建设,在三都镇东浒村规划建设一个占地4000余亩的经济核心区。为铜鼓县在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平台。

(3)农村经济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强产业、调结构、创特色、促增收的农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了生态有机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末粮食播种面积10.8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区面积达56万亩,水稻、茶叶等15个品种通过了有机论证。全县农业实现生产总值4.13亿元,占GDP的比重22.9%,比2005年下降了7.3个百分比。十一五期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铜鼓春韵茶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禅硒牌白茶荣获第八届中茶杯特等奖,铜鼓春韵牌宁红茶和天工牌白茶荣获第八届中茶杯一等奖。我县成功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

(4)旅游发展后劲逐渐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县大力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以红色游、生态游、休闲游和观光游为抓手,不断拓宽旅游线路,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崛起之路。完成了天柱峰AAA景区创建工作,打破了铜鼓县无A级景区的历史,并成为全省旅游发展重点县。目前铜鼓县形成了红绿相映的一日游和二日游精品游线,景区(点)主要包括秋收起义纪念馆、肖家祠、毛泽东化险福地、天柱峰、铜鼓石等。预计十一五末,铜鼓县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0万人次,旅游收入4.54亿元。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铜鼓县一是逐步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了宜春市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指标。二是积极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实现各项社会保险费持续增长。三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四是科技工作不断涌现新成果。五是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加强,两基成果继续巩固。六是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加大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力度。七是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八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九是安全生产一直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各项指标都保持在控制范围之内。

(6)城乡建设取得突破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城为定位,开展了以市政、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一大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部分桥梁的建设,基本构建了城区骨干交通网络。同时完成了铜鼓县污水处理厂工程、五里定江街改造、两河四岸整治改造、铜鼓公园、汽车东站、定点屠宰场和垃圾处理场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市功能得到了完善。十一五时期,铜鼓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计2010年,铜鼓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7.6%,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5.4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永宁为中心,温泉、排埠、棋坪、大塅、高桥、港口、三都、带溪等乡镇为骨干的城镇体系框架。

(7)林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线,以打造生态铜鼓、森林城镇、园林单位、绿色家园为目标,全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林业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铜鼓县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4.万多公顷。我县十一五期间林地单位蓄积量总体水平提高,营造林、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增长。铜鼓县林业支撑体系也不断完善,林业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的三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铜鼓县被评为全省生态保护十佳县。

(8)环境保护

十一五以来,我县不断加强了环境监管工作,积极开展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环境保护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铜鼓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加强了修河源头的环境治理,确保了修河源头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总体保持稳定,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空气质量保持在Ⅰ、Ⅱ级水平。节能减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超额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结果;是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综合实力跃升最快、开放发展水平最高、基础设施建设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时期。面对未来,铜鼓县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2、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新的发展形势,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发展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整体将处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铜鼓县作为一个欠发达、致力于赶超的生态县,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认清形势,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从国际上看,国际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对发达经济体的过度依赖将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经济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国际资本、技术转移依然看好发展中国家,为铜鼓县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对铜鼓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倒逼态势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主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扩大内需战略将是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有利于铜鼓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巩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更加重视和支持生态建设、旅游业等发展。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对铜鼓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契机。

从我省来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也是我省实现跨越赶超的机遇期,省委也明确提出了三个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十二五时期全省上下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全省各方面工作的重大战略。我省将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发展低碳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我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为铜鼓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昌铜高速公路在十二五建成通车后,拉近了铜鼓到南昌的距离,两者的路程缩短至150公里(铜鼓到长沙120公里)。这将极大改善铜鼓对外交通状况,对加强铜鼓对外联系,促进铜鼓经济发展与省会城市南昌、长沙互动有特别的意义,对铜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铜鼓县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为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奠定坚实基础;铜鼓县依托其良好的生态优势,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为全面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看出,铜鼓县在十二五期间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应看到,铜鼓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全市仍然处于偏后位置,与实现追赶发展的目标尚有差距,追赶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三是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四是财政税源量小、面窄,人民人均收入不高。五是农民增收途径少。

3、发展环境分析

江西省是生态大省,森林覆盖率达60.3%,生态环境质量列全国第四位。省委、省政府制定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目的是不断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实现科学发展。铜鼓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全省之列,境内有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面积达4762公顷,公园内有南方红豆杉20多万株,被誉为南方红豆杉之乡;有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万多公顷,公园内拥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铜鼓县境内有9.2万亩,占全部面积的53.5%,是长江中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江汉三大平原之间的重要生态孤岛。铜鼓县年均气温16.2度,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铜鼓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重点生态治理示范县、全省生态建设先进县和全省林业项目建设十佳县等荣誉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后劲是生态,最大的财富是生态,最大的潜力是生态。对于铜鼓县也是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铜鼓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品牌,也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铜鼓县在江西省生态建设和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要求铜鼓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要以保护优化发展,在发展中搞好保护,通过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区域内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走一条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之路的目标。

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值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成为聚集人气、提升商气的重要招牌。铜鼓有着十分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加快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铜鼓追赶发展最坚实的基础。铜鼓县要发展有机农业,壮大旅游业,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进来,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十二五期间,铜鼓可努力塑造铜鼓环境好,森林覆盖率全省前茅这一品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机械电子类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他们就要转移到生态条件好、投资和商业成本较低、回收较快的地方去,铜鼓的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亮点。为充分发挥铜鼓县生态环境的优势,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有机农业的发展力度,发展环境影响小的工业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形成经济优势。

十一五时期,铜鼓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2010年,铜鼓县人均GDP达到1900美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8.6%;城镇化率37.6%。从人均GDP指标看,铜鼓县人均GDP与宜春市其他县(区、市)以及江西其他县(区、市)相比,铜鼓人均GDP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与高安市、丰城市等差距还比较大,但是动态地看,铜鼓县人均GDP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等指标综合判断,铜鼓县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十二五时期铜鼓县将全面进行工业化。从城镇化发展规律上看,铜鼓县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一方面,铜鼓县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提高,社会正在不断进步。另一方面,铜鼓县经济社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仍然比较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不高,特别是同宜春市其他发达县(区、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差距也是潜力,说明铜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铜鼓县经济发展的条件、基础、动力以及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已经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二、十二五时期总体发展要求和主要目标 

1、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和谐兴县的战略,主动策应、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打造铜鼓低碳经济先行区,培育壮大医药化工、竹木精深加工、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器、食品加工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经济富庶、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新铜鼓。

为此,要集全县之力,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全力发展旅游业,做强有机农业,壮大医药化工业、快速发展竹木深加工产业,提升食品加工业,巩固林业发展,大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相关林产服务业,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创造和谐健康的人文生活环境,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2、发展原则

十二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发挥特色、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⑴坚持科学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把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支点,把节约利用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努力消除发展中的不科学因素,实现铜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⑵坚持绿色发展。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立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消费习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⑶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平安铜鼓。

⑷坚持特色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突出重点,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知名品牌。

⑸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县内生产总值达到35.62亿元,年均增长14.6%。第一产业增加值5.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3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6%、18.5%和14%,三大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5.4:47.1:37.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达到3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12.72亿元。

――产业发展。医药化工、竹木深加工、有机农业、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亿元,实现利税4.68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实现利税7856万元,年均递增30%;竹木深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每年增长35%以上;有机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销售收入达3.2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4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54%;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率80%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694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6248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常住人口控制在14.6万,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9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7.6%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力争达到32m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消耗控制在0.5吨标煤/万元以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空气优良率全年保持在95%以上。

4、发展方式

以项目为抓手,通过上项目来带动投资,通过投资来促进铜鼓快速发展。在各个行业领域,细心策划一大批项目,从中选择一些投资省、见效快、辐射作用强的项目优先实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树立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发展转换到资源节约、绿色增长的轨道;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转型。

5、主要任务与途径

培育壮大医药化工、竹木精深加工、有机农业、旅游四大支柱产业,通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增加税收,提高经济实力;通过扩大各产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

(1)鼓励和扶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等特色医药产业,支持医药企业通过靠大联强、搭车上市等方式,提升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税能力。

(2)立足现有化工产业基础,通过加快配套基础建设,积极引导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提升铜鼓化工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

(3)充分发挥铜鼓江西省竹加工产业基地品牌效应,通过产业升级改造、产业集聚等方式扭转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和技术含量低的发展方式,促进竹木产业由简单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优势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规范发展。

(4)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高标准有机农业示范区和标准化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植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形成完整的生态有机农业产业链,创建有机农业品牌,将铜鼓建成全国首个整体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县。

(5)充分发挥毛泽东化险福地、温泉度假山庄、天柱峰等重点景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潜力,逐步培育四区一带休闲旅游结构,使铜鼓的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融为一体,推动铜鼓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跨越。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

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以充分配置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立足环境保护,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按照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总体要求,以创新机制、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面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增强铜鼓重点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注重产业延伸,不断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链式经济,提高工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推动工业增长由量向质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将铜鼓工业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格局,为全面提升铜鼓工业整体竞争力和加快发展扎实基础。

(1)努力壮大支柱产业

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铜鼓资源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地方资源加工型产业,扶持壮大医药化工和竹木精深加工两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①做大做强医药化工产业。

依托铜鼓中成药种植优势,立足医药工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仁和药业龙头带动作用,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大力引进大型医药生产企业、研发中心和专业人才,积极帮助企业研发新药投入市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等特色医药产业。积极支持民济药业发展,抓好仁和药业二期技改工作,力争引进4~6家医药配套企业,通过靠大联强、搭车上市等方式,逐步提升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税能力。到2015年,新增2~3个医药新品种,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亿元,翻两番,利税4.68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立足现有化工产业基础,通过加快配套基础建设,积极引导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提升铜鼓化工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在稳定发展以有色冶金化工、永宁化工等企业的基础上,努力引进1~2家轻污染化工企业。到2015年,实现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利税7856万元,年均增长保持30%以上。

②优化提升竹木精深加工产业。把握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战略升级和武吉高速及奉铜高速即将贯通的契机,充分发挥铜鼓江西省竹加工产业基地品牌效应,通过产业升级改造、产业集聚等方式扭转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和技术含量低的发展方式,促进竹木产业由简单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优势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规范发展。

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高耗材、低附加值、年纳税10万元以下的小型竹木加工企业的60余家小型加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整顿。十二五时期,保持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稳定在40余家,初步形成产业层次高、布局合理、竞争能力强的木材加工集散地。重点发展高档人造板材产品,积极开发玩具、高档实竹木家具、家居装饰材料和竹木制工艺品,加大梯次开发力度,全力引进5~8家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节约型、税收成长型的竹木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配套完善为一体的竹木精深加工基地。2015年,稳定原料林基地面积40万亩规模,实现木材加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亿元,年均增长35%,其中高档细木工板、家具、木制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收入比重达到75%以上。

(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铜鼓县将以湖南泓邦实业、江西金源为龙头,重点培育机械电器和食品加工两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经济新增长极。

①大力发展机械电器产业。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统一,坚持高技术含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努力开发建设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机械电子产业项目,实现机械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以江西宜春泓邦高科投资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铜鼓超高压电缆器材产业基地,推进超高压交联电缆制造厂、超高压电缆附件制造厂、塑料电缆夹成套厂、电力电缆安装工机具厂等一批项目建设,形成研发、生产、展览、培训、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集关键部件制造、组装加工、技术研发、运营服务为一体的机械电子产业聚集区。

②逐步培育食品加工业。食品产业上联加工企业和农副产品物流、销售服务,下牵广大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借助铜鼓有机农业大发展契机,通过鼓励支持当地民营企业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发展和招商引资引进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蔬菜、茶叶、红豆杉、畜禽等食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实施品牌组团战略,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规模较大、优势较强的茶叶等有机食品进行品牌整合,逐步提高品牌集中度,尽快培育出规模大、市场认同度高的著名品牌。使整个食品工业成为环保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融合,逐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群,为食品工业大发展奠定基础。十二五时期,力争完成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重点建成江西金源公司;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重点扶持一东公司、佰泰公司、茶叶公司等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10家,重点建设金农集团、溢家香畜禽加工、九龙湖渔业、荣通红豆杉加工,鑫茂白茶加工等项目。

(3)逐步推进产业集中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逐步引导企业向生态工业区集中,运用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新机制,加快生态工业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不断加快项目集群组合、企业配套成龙和产业链式扩展的步伐,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发挥龙头企业聚集优势,引进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均衡发展。坚持土地集约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企业准入制度,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禁入驻县内。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13.5平方公里的三都、带溪、大塅等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区。到2015年,实现入园投产企业6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利税13亿元 ,安排就业4.2万人,将铜鼓工业区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配套服务健全的生态工业园区。

2、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1)牢固树立新型城镇化理念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和打造南昌、武汉、长沙休闲旅游后花园为目标,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加快市级重点镇和县级重点镇集镇建设,狠抓硬件设施、城市管理和资金筹措三个关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突出城镇发展战略,加快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鼓励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把铜鼓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省级山水生态园林城。

(2)切实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县城是铜鼓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突出县城建设,要以完善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高水平的城市科学管理、高素质的人口、高度发展的三个文明成果为基础,在突出县城自身的特色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先扩后改、西进北拓、东调南控的发展策略,三心带三片,二水绕一山的布局结构,加快县城建设,以此带动全县城镇化发展。

做好推进行政新城区、开发休闲旅游区、提升商贸老城区、发展生态经济区;到2015年,力争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4%左右。城区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建成区8平方公里。

(3)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大投入、大项目、大建设为平台,以聚旺人气商气为动力,加速形成以永宁镇、温泉镇为核心,以三都镇、大塅镇、排埠镇、棋坪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切实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招商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耕地适当向农业大户集中的原则,以实现小城镇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全县城镇化进程。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力争到2015年,永宁镇建成人口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温泉镇建成人口1.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三都、大塅、排埠、棋坪建成人口0.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以及带溪、高桥、港口建成人口0.2万以上乡镇集。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紧紧围绕追赶发展、绿色崛起这条主线,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干部强县、和谐兴县的发展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全力培育有机农业这一铜鼓特色产业,树立有机农产品品牌,为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到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5.48亿元(现行价),年增幅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42元以上,年增幅11%。农民人均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达到60%,形成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1)稳定粮油生产

在稳定土地耕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实现粮食和油料总产量分别达52033吨和667吨,力保年均增速稳定在4.0%和2.0%。

①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保证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0.8万亩以上。通过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创新粮油生产技术与全县推广粮油高产创建,提高粮油单产;通过改变种植结构,推行一年多熟的轮、间、套、混种模式和充分利用冬闲田,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油生产面积,增加粮油产量。

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保护和利用好有限耕地。通过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和土地流转,防止耕地面积减少以及抛荒撂荒,稳定粮油播种面积,确保粮油总产量稳中有升。

③创新粮油生产技术,提高粮油生产能力。以加大对全县良种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建设为核心,积极引进、试验、筛选、推广适合当地气候的优良品种,强化良种储备,大力推广和普及绿色粮油生产技术,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栽培,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油料新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④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综合产出水平。

(2)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①发展茶叶产业。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茶园管理,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技术,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茶园种植,通过整合各类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分阶段引进建设8~10家标准化名优茶加工厂,引导茶叶生产企业向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有机化的方向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优良茶园面积达到6万亩,产量4000吨,年产值3亿元,年精制加工名优茶1200吨,茶叶精加工产值达到1.8亿元,把铜鼓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赣西北现代化茶叶交易市场。

②发展绿色高山蔬菜产业。重点围绕食用菌、魔芋、毛豆等铜鼓特色蔬菜,在全县建立六个蔬菜生产区(常规蔬菜区、魔芋产区、食用菌产区、芋头产区、有机毛豆产区、生姜产区)。到2015年,全县绿色蔬菜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努力把铜鼓建成全国绿色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

③发展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品,确保全部通过中国绿色食品标准并通过相关论证。到2015年,发展双孢菇0.5万亩,金针菇3000万袋,杏孢菇30万袋,秀珍菇1500万包,木耳30万包,鸡腿菇15万包,姬菇20万包,竹荪200亩,将铜鼓建成全国食用菌生产示范县。

④发展特色畜牧水产。重点抓好赣西山羊、优质蛋鸡、棘胸蛙和中蜂四大特色畜禽水产品,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养殖场、专业村创建,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到2015年,实现赣西山羊9万头、蛋鸡140万羽、中蜂5万箱和特种水产养殖2000吨养殖规模,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8%。建立养殖专业村30个,培育和扶持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引进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3~4家,使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

(3)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因地制宜抓基地,强村大户上规模,抓好龙头求效益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效有机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重点围绕高标准有机农业示范区和标准化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培育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生态有机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树立有机农业品牌,将铜鼓建成全国闻名整体生态有机农业县。到2015年,力争全县有机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实现农民来自有机种养业收入,有机产业整体效益每年递增100%的目标。

①逐步完成生态有机申报论证,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产品积极申报农业部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以建成国际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推进农产品、产地商标注册,争创国优、省优知名品牌。十二五时期,力争全县所有耕地、山地申报并完成绿色、有机转换论证,所有大宗的农、林、畜、水及其副产品全部申报并完成绿色、有机论证。

②建成一批高标准有机农业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并在生产安排、产品流通、加工等各项领域实现标准化操作。重点打造铜鼓县低碳经济实验区和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开发基地。到2015年,全县建立50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建成高标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00万亩(其中耕地9万亩、水面1万亩、山地90万亩)。有机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有机水稻种植5万亩,有机蔬菜种植5万亩,有机茶叶种植3万亩,有机中药材种植1万亩,有机水果种植3万亩,有机食用菌200万平方米,有机畜、禽产品5000吨的生产规模。

③大力培育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社会资金,打造5~10家有影响力的有机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有机农业由初级生产转向精深加工。要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系列标准,培育和壮大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紧密对接市场,拉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作用,加大有机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程度,发展一批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努力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到2015年,力争有机食品产地商标、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3-5个,发展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70家以上。

(4)建立健全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业发展。

①健全农技服务和推广体系。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队伍。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万户工程雨露计划,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和改进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②建立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重点围绕县、乡、村三级有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通过完善有机农业物资供应系统配套和搞好流通服务,初步形成配套完善、高效便捷的流通体系。建立有机农业产业的投入保障体系。四是建立有机农业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③完善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建设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县级兽医实验室、基层兽医站以及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监测网等项目,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防疫物资保障、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等四大系统,提升动物防疫检疫水平。

④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成立全县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大力推进市场、科技、政策和劳务等信息进村入户,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信息化格局。

⑤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构建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逐步形成以县级检测站为骨干,加工企业基地、农贸市场、超市自律速测站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把检测范围从城区扩大到农村,从流通环节扩大到生产、加工生产环节,确保蔬菜农残检测、屠宰检疫率达100%。

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重点围绕水稻、茶叶等农产品机械化,强化政策保障,大力开展适应山区环境作业的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逐步完善农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从政策、示范效应、组织等三个方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⑥完善劳务输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快农民工职业培训、就业环境、劳动力市场建设,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加大申请中央、省、市财政扶持力度,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改水改厕、圩堤除险加固工程、泵站改造、退耕还林、农村公路、水稻栽插机械化示范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业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抗灾防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①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加强粮食主产区排涝工程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因地制宜地修建小微型蓄引提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全面提高抗御洪、涝自然灾害能力。加大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按综合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性治理的原则,把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加强生态保护。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水土保持治理的经济效益。

②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建设,进一步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集中用于优势农产品主产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完成中低产农田改造4.07万亩。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建立耕地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③完善农村道路、电力、能源设施。强化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加大综合投入,进一步完善乡村公路网络,重点围绕村组公路建设,实现村组公路全覆盖,切实解决交通制约影响,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管理,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降低农村电力成本。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农村能源结构升级。

(6)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区参与的建设机制。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生产发展为核心,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功能为重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采取镇村联动、整村推进的建设模式,重点抓好5个文明示范镇、50个文明示范村和160个新村点建设。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和村镇公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教体育事业,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六改四普及和农村清洁工程,根治农村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按照分片实施、注重实效的推进步骤,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县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搞好集镇、村庄和庭院绿化美化。加大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洁净能源推广力度。把铜鼓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具有赣西北客家风情特色的生态宜居区。

塑造文明新风,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文明和谐创建工程,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形成健康进步的社会新风尚,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增强农民诚信意识,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建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理念。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形成民主治村氛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优化班子能力、年龄、文化结构,建立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管理、培养。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依法治村,民主治村。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和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大力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

4、全力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铜鼓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全局的关键性产业,从而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的支柱性作用,促进铜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围绕红色福地、生态之都总体定位,以把铜鼓建成南昌、长沙、武汉休闲旅游后花园为目标,依托铜鼓绿色之美、红色之魂、古色之朴、蓝色之恋的资源优势,通过融合优化旅游资源,加大景区建设扶持和整体形象宣传力度,强化旅游管理和服务意识,提升旅游知名度,充分发挥毛泽东化险福地、温泉度假山庄、天柱峰、仙姑坛等重点景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和古色民俗风情旅游潜力,树立生态度假、旅游节庆、乡村休闲三大品牌,打造乡村民俗、生态度假、杨梅文化休闲、乡村购物、爱国主义教育、茶艺六大乡村特色旅游,使铜鼓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客家文化融为一体,以旅游促增长,带动就业,拉动铜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举全县之力推动铜鼓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跨越。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3个,AAA景区2个,建成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2家,全县总床位达到5000个,旅行社增加至5家,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力争完成旅游业直接投资25亿元,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县GDP的15%,旅游直接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的目标,真正把铜鼓打造为江西旅游产业大县。

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体验独特的具有铜鼓特色的旅游品牌,大力建设精品景区,努力形成四区一带的旅游总体布局,即以天柱峰景区为中心的东部山水生态旅游区;以县城接待中心、温泉山庄为主的中部温泉休闲度假区;以毛泽东同志化险福地为中心的西部红色文化体验区;以花山红豆杉森林公园等为主的北部山野游览区;以带溪排埠省道沿线客家风情、现代农业观光为内容的绿色走廊观光带。围绕四带一区总体布局,重新修编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配套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游步道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五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1)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集度假、养生、会议、休闲为一体的温泉度假山庄。

(2)策应环鄱阳湖(修河)精华旅游圈,结合宜春市《九岭官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开发天柱峰景区,加大对接奉新百丈寺、宜丰天宝古村等景区力度,实现区域协作发展格局。

(3)依托铜鼓红色历史资源优势,投资5000万元开发建设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全力争取纳入到全省红色经典旅游圈。同时全面启动以毛泽东化险福地为龙头的红色景区AAA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

(4)大力发展林业旅游,充分发挥铜鼓红豆杉资源优势,分别投资3亿元和2亿元联合打造仙姑坛景区和建设红豆杉公园,形成集林业观光和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游览区。

(5)充分发挥铜鼓客家民俗风情特色,投资1.5亿元建设展示客家风情、推介客家文化、品尝客家饮食、体验客家生活、购买客家特产的客家风情商贸一条街。

坚持产业联动战略,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能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1)加快宾馆娱乐设施建设。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改善铜鼓形象。

(2)突出抓好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围绕铜鼓旅游红、绿、古特色,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有机食品、竹木工艺品、客家服饰品等旅游商品。

(3)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拓展客源市场。以创新系列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努力构建旅游宣传体系;推行景区联票制,建立鼓励旅行社招徕游客的利益分配机制,全力拓展客源市场。

(4)进一步办好以古桥杨梅节、春韵茶艺节、客家文化节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农业节庆品牌,扩大影响力,力争在规划期末,将铜鼓建成宜春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热点乡村旅游区。

(5)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加强对饭店、农家乐的规范整顿,力争服务接待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大力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素质,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和从业队伍的培训,实现旅游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紧紧围绕创建武汉、长沙、南昌休闲后花园的定位,抓住发展机遇,以昌长高速开通为契机,依托铜鼓县汽车运输业和商贸物流业的现有基础,致力资源整合,加快行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商贸物流业,打造繁荣发达、功能完备、优势突出的现代商贸物流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方式。调整和优化市场建设布局,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小城镇为骨干、连接广大中心集市的商品市场体系。使铜鼓的商贸物流业成为繁荣全县经济,便利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强化实用功能的现代服务产业,并借助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带动发展医药化工、有机绿色食品、竹木加工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铜鼓县将切实加强商贸物流业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运作,促进现代物流业转化升级。一是集团化管理。将全县中小货运公司全部列入集团行列,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规模经营和规范管理。二是集约化经营。实行统一调度、统一配货,提高车辆载货率、实载率和经营效益。三是网络化配载。以运输中心为平台,抓紧实施后续扩建工程,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县统一的物流信息中心,并在全国重点业务区域和重要城市设立更多的信息服务网点,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动态配载,推进行业发展。四是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形成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快组建铜鼓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赣湘边贸物流园区、汽配一条街、城中商贸购物中心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2.72亿元;商贸餐饮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3.5 %,年均增长12 %以上;商贸餐饮物流业从业人员人数占全县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达到20%以上;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十二五期间,铜鼓县将以中央和省、市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抓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铜鼓县县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初步建立高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多层次住房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体系,促进全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廉租房1150套,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赁住房750套,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地,新建普通商品住房3000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3)努力繁荣金融业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造条件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运用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信贷投入,搞活资本市场,支持铜鼓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化要求,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鼓励各方参与的原则,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防灾、防意外事故的保险体系建设。

(4)拓展新兴服务业

顺应城乡居民公共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积极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方便居民生活、增加居民就业机会的目标,努力壮大家政、维修、安全保卫、环境绿化、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婚丧服务等社区服务业;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会计、审计、律师、科技、咨询、公证、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开拓有较大潜力的战略策划、经纪代理、投资顾问、形象设计等专业服务。把激活农村服务消费市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开展适应农村发展、满足农民生活需要的各种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快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立。完善林地产权界定、流动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健全林业金融支撑制度。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天然阔叶林禁伐、林业重点工程管理。扩大商品林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至整个林业链,增强金融对林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大对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股份制林场、林业合作社等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重点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严格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调控体系。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发展,鼓励农民互助保险、互助信用合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水稻、经济作物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及覆盖范围。

3、深化融资渠道改革

积极构建林业融资平台,规范信贷管理程序,完善林业产权交易机制;盘活土地、山林、房产等国有资产,拓展造林、采伐、种苗、木竹及林产品交易服务,建设赣西北林业产权交易大中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贷款组织加强林业贷款业务,力争林业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业务扩大至所有金融部门。大力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性担保,推进组建林业担保公司,积极利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拓展林权抵押贷款服务能力,构建市场化运作融资体系。

4、积极稳妥实施企业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成职工分流安置,有序推进资产处置等后续改革,加快完成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

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效能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转变乡镇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设置,实行综合性岗位设置、限额管理。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强化乡镇事业站所的公益性服务职能。推进乡镇和上级派驻机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加快设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建设,健全县、乡、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

5、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继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条件,改善政府监管方式,加大指导协调和支持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法律法规未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6、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乡镇林业工作站为载体,建立起林木服务、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业科技服务、林业技术培训、森林资源监测等六大体系建设,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完善投资权益保障制度。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积极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动融入长株潭经济圈。通过加强交通、电力、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速铜鼓绿色崛起。

1、完善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沿河道路,打通断头路,新建铜鼓大桥,缓解商贸中心区交通压力。推进怀远桥至上铁线高坪、官仓的道路、桥梁、城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镇一湖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度,促进城区扩容。

修建城市主次道路2530 Km,贯通七条道路,构建二环三纵四横的路网新格局。

开展危旧房、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沿河农户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项目,搬迁水厂,新建县城新城区水厂及县城备用水源取水口防护工程,建设凤凰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河泊堤岸绿化景观带。抓紧文化广场建设,开辟小型广场、小型绿地增加居民文化娱乐和健身休闲场地。完成艺术中心、客家文化一条街、教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建设和谐社会。

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污泥处置项目,敷设城区污水截污管网,扩大污水、污泥处理能力。新建铜鼓县城市生产垃圾处理场,增加日平均处理垃圾能力。

2、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以公路、铁路建设和改造为重点,提高路况等级,增加路网密度,形成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乡镇客货运站场及配套体系,提善货运装备水平,实现道路客货运输的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加快推动咸宜井铁路正线(铜鼓段)建设,力争实施长沙九江铁路(铜鼓段)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公路建设802公里,高速公路建设57公里,农村公路建设569公里,公路养护里程2027.7公里,农村公路养护里程308.8公里。

抓好公交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汽车东站建设;完善乡、镇客运站布局,建设乡镇汽车客运站6个;推进乡镇通行政村主线路候车亭建设,完成新建农村候车亭110个,推动汽车服务广场建设。

推进昌铜高速与沪昆高速连接线建设,升级改造域内干线公路,其中:上铁线(大槽口至铁树坳段)36.6公里,铜棋线(铜鼓至棋坪)43公里,建设宜春至铜鼓一级公路(铜鼓段)。

升级改造旅游公路,按三级以上标准新修旅游公路3条(定江河北岸老街至江头8公里,花山至上四坊10公里,三都镇至大莲山3公里),总里程21公里。改造旅游公路4条(铜鼓县城至仙姑坛景区15公里,三都镇至七重门景区3公里,带溪花园口至龙门林场10公里,带溪至奉新百丈寺30公里),总里程58公里;改造危桥32座,总长为1981米。

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启动村组公路建设工程。完成未通公路自然村公路建设361.6公里,乡村道连通工程16公里。

3、加强城乡能源设施建设

以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电源供应点,强化电力输送能力为重点。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容量40兆伏安。

建设户用沼气池及联户沼气工程,力争全县户用沼气池普及率达到30%以上。建立健全乡村服务网点,完善县级服务平台,使沼气农户后续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实施天然气接入工程,推进县城天然气管道、门站、CNG加气站。

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源结构,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电。加快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提高输变电能力和水平。建设大段和永宁代燃料区,新建电源点,试点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对部分电站实行技改,新建泰平电站、曾溪电站、石溪电站及铜鼓县风电项目(分期建设1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建设以电代燃料县,重点建设大段和永宁代燃料区,新建电源点2座,拟建装机960千瓦,代燃料区总装机规模1630千瓦。

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提升水库大坝的安全性能,着手对大段水库除险加固,对水库地下泄洪道进行技改。对良源、友谊、枫槎等2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

启动铜鼓县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装机1.88万千瓦)。新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4座,装机0.812万千瓦,扩建、技改大段、塔下、下源、垌坊等水电站7座;实施农村水电增效减排,技改电站23座,增容5185KW。力争全县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8605KW,占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74.8%。

六、扎实推进人才战略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力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扎实推进人才战略,为构建具有铜鼓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铜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切实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对铜鼓县各层次、各专业人才招聘的种类、数量和层次以及培训进行详细的安排。通过调查摸底,深入分析铜鼓县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向社会公布急需人才的重点产业、行业、专业、单位、岗位等,注重引进和培养适合铜鼓县县情的紧缺急需的专业性、适用性、针对性人才,重点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各类人才。扩大人才信息渠道,千方百计招贤揽才。一是面向社会,形式多样引进各类人才;二是积极举办各种人才交流会,吸引各方面人才;三是通过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的教育档案,掌握了解高等院校中学习建设相关专业的学生动态,建立县校合作机制,大力引进人才资源重要生力军。搜集各种实用人才信息,多渠道引进急需人才。

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基本合理、产业和区域分布趋于协调、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铜鼓县优势产业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整体实力处于国内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人才素质培养

围绕提升执政能力,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和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高素质专业化的党政人才队伍。围绕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市场拓展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在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围绕提升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掌握高超技能和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提升致富创业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队伍。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努力形成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职位分类和岗位职责规范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有助于铜鼓县发展的管理人才评价机构;严格考核程序,重点抓好党政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任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工作实绩,实现考核与奖励相结合;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坚持社会化的职称改革方向,探索考试、评审、考核、直接聘任等多种评价手段;发展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的、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

5、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是构建铜鼓县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铜鼓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条件,是构建铜鼓和谐社会、加快铜鼓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营造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人才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努力营造法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环境;积极宣传各类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强化技术支持、技能培训、金融扶持,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努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七、加强生态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铜鼓生态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加强资源节约

节约能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力度。建立工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跟踪监管;合理控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促进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政府要带头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控制高耗油汽车发展。要求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消耗控制在0.5吨标煤/万元以下。

节约水资源。推行农业节水灌溉,争取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55以上。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建立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施更科学的供水计划和更严格的用水管理。至2015年,万元GDP用水量低于2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50立方米,全县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

节约土地资源。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盘活各类存量用地,积极推进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农用地质量并稳定数量,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

节约利用原材料。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管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定额管理,鼓励生产和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和再生材料,推广应用新型建筑体系和建筑材料,简化产品包装,引导商业和民用节材,提高原材料节约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有机低碳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完善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有机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把铜鼓打造成全国整体生态有机农业县。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管理,增加森林碳汇;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立健全适应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价格、信贷、政府采购和绩效考核机制。

2、切实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森林资源保护。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搞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严格控制征占用林地和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保护好森林资源。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的建设,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和补偿办法,解决生态公益林保护对部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造成的影响。

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推进花山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天柱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大力发展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抓好珍稀树种保护与繁育工程的建设,建立国家级疫病疫源监测站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

水资源保护。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展河流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西向高岭土矿、棋坪金矿老矿区等矿区环境恢复工作。开展修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重点推进水源地隔离防护、取水口防护和河岸生态防护等三大防护工程的建设。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完善水资源法规体系的建设,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持续推进乡镇的绿化美化。城镇近郊和乡村建设用地,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并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梁的绿化和美化,到2015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2m2以上。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水污染防治。以修河源头环境综合整治、两河四岸环境改造工程和沿河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区和河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金沙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水标准,定江河、石桥河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污水截污管网的建设,提高城镇截污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调整能源结构,全面推行清洁能源。加快城市煤气、天然气管网的铺设及接入,提高燃气普及率。改变农村能源结构,稳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示范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的推广步伐。严格审批和限制建设高能耗工业项目,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超总量排放的现有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加大餐饮油烟、粉尘和汽车尾气监督和治理力度。

加强声环境污染防治。强化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及交通噪声的污染控制,对布局不合理、扰民严重、一时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并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科技研发,减少固体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建设辐射环境保护设施和监测管理网络,实现辐射源的安全监控,确保辐射环境安全。重点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体系的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行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严重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切实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年排放总量比2010年各减少9.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比2010年各减少11.8%。

八、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把民生工程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为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和谐、保平安,建设和谐铜鼓。

1、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等机制,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扶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工作,重点建好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每年开展创业培训500人以上、新增小额贷款发放2000万元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500户、新增私营企业50家,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十二五期间投资建设的铜鼓生态经济区、年产480万套计算机环保竹键盘、赣湘边贸物流园区等项目将带动就业新的增长点。加强就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及职业转换能力。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体系;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建立有效用人的平台。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保职能和公共服务责任,发挥社保体系的公共保障作用,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速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夯实基础。

进一步建立完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能力,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财政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福利设施的建设,建设好全县养老服务体系项目。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丰富农家生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统一规划布局,制定合理拆迁方案,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节约耕地,美丽农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老区扶贫建设和移民扶持力度,深入开展扶贫移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整村推进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系列民生工程,促进脱贫致富,保护移民利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做好优抚和双拥工作。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优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

3、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功能齐全、反应敏捷、保障有力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县、乡镇、村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医疗专业队伍和医疗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强化卫生行业监管,提高医疗质量,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控制医疗和药品价格,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二五期间完成县级医院综合住院楼建设,组建急救中心和中医理疗康复中心,建立10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成9所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规范村级卫生室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比较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比较完善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工作机制,倡导科学、进步、文明的婚育观和生育文化,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大段、棋坪、三都、排埠四个乡镇中心服务所新建、改造工作,村级服务室按三年完成改造计划,对全县所有行政村服务室进行新建、改造。到2015年,全县常住人口控制在14.6万,育龄妇女综合避孕节育率保持在90%以上,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98‰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5‰以内。

4、加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发展特色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推出更多更好地反映当地民俗民风的优秀作品。繁荣文娱演出,发展大众文化市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鼓励、帮助、支持农村群众文艺活动组织发展。十二五期间,建设铜鼓文化艺术中心,抓好乡镇和村级文化站(所)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实用科技图书,增加乡村文化室藏书量,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切实为农村群众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环境。

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步伐,实现农村广电全部联网,力争农网延伸100%的村庄。全面实施乡村两级广播联网,实现全乡(镇)一张广播网,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广播联网工程。实施采、编、播设备数字化工程,实现制作、播出数字一体化,实现铜鼓电视台的无线数字播出工程,实现无线用户能收看到铜鼓电视台的节目。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数字化放映全覆盖,新建铜鼓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和一座多厅多功能数字化电影院。

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培训需求相结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务工者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好校安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好铜鼓县新城区教育园区。

加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将体育事业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保证经费投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铜鼓县全民体质,积极开展竞技体育,进一步加大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力度,加强城乡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开放各类体育市场,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在十二五期间建设铜鼓县体育馆,为铜鼓县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创造更好条件。

5、坚持科技创新与发展

社会进步与发展关键在科技,十二五期间铜鼓县将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继续发挥科技引擎、平台创建、网络辐射的作用,努力建设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中心,做好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培训体系的建设,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效率和科技服务能力。

贯彻落实江西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抓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围绕国家和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铜鼓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组建一批具有铜鼓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继续安排财政科技专项经费,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大高新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并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和科技成果奖励基金。此外,通过扩大财政担保贷款、无息贷款和土地低价出让等方式,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坚持科技创新与发展,通过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铜鼓。

6、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我县是江西省地震重点防御县,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县,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完善全县地震监测、前兆观测和强震监测网络建设,发展城乡深水井观测,中心城区的重要建筑和重大建设工程必须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制定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计划,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地震抗灾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可操作性,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搞好抗震救灾预警预测和组织好抗灾抢险应急修复工作,及时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认真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方面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依法完善村民自治、城镇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职代会、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政治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向依法规范、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行转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8、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为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实行县﹑乡﹑村三级书记大接访活动,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在大接访活动中推行 三三制,努力做到三公开即:公开接访领导姓名,公开接访时间,公开接访地点;三结合即:干部下访与书记大接访活动相结合,消化重点重复信访案件与书记大接访相结合,村民代表随访与书记大接访相结合;三包干即包情况掌握抓稳控,包困难解决带教育,包依法处理促和谐。

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建立情报信息会商制度,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严厉打击不法组织的非法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防范和制止非法宗教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遏制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依法惩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非法传销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安置帮扶归正人员重返社会,落实对吸毒人员的教育、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构,使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坚持 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现 安全发展生产,共建和谐铜鼓的目标。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和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做好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加大对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等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加强对公共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要设施和重点部位等的安全防范。加强对涉爆、剧毒等危险物品的管理。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保证规划的权威性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第一个五年规划。它关系到铜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十二五规划是作为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是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四大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全县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制度、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保证规划中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各乡镇、各部门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分别制定出本乡镇、本部门的专项规划,认真落实;同时加强各类及各层次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下层次的规划要服从上层次的规划,保证规划的目标方向一致、任务措施落实。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根据本纲要,针对所负责的领域,制定具体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参与规划实施。县委、县政府将对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内容。

2、加大宣传,建立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加强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财税、统计监测和干部考核等方面的配合,为规划实施搭建制度平台。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正确履行职责,加强政策和规划之间的协调,使制定的政策措施与规划一致。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符合规划发展重点,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工具,合理引导资源,发展重点产业。组织规划实施的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跟踪,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要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加强规划的严肃性,在规划实施期间,要进行中期评估,并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本规划纲要时,应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3、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十二五期间,铜鼓县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铜鼓将面临着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为发挥优势,参与国内外竞争,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额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继续强力招商引资,完善政策和策略。在项目上,着力发展大规模、高科技、外向性型企业。在方式上,着力实施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方法上,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企业创造与国内外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机会。在资金投向上,三次产业统筹兼顾,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和大项目优先、村镇建设和旅游业项目优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的原则,引导资金合理投向,并实行全方位服务、全程服务和优质服务,保证引进来、留得住、做贡献。

4、狠抓项目,多方位扩大投资

规划的实施,项目是载体,全县上下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围绕重点,按照规划来设计、布局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做好已开工项目的同时,十二五期间要新开工建设一批项目。要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到项目选得准、前期论证实、工作衔接好,确保项目尽早批复、尽早开工建设。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资金,促进经济建设上新台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5、制定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宽松环境

紧紧围绕规划实施,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改革,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深化银企合作,扩大内联外引,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拓宽筹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规划配套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推进规划实施,鼓励引导企业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引导各类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倾斜,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低碳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建人才培育、引进、储备、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