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毛竹砍伐、春笋采挖的季节。
4月18日,在坪田村连绵起伏的竹海中,3台大型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从这个山头起飞,到那个山头下降,吊起竹子后再运回,强大的吊运能力,能够精准定位每一棵竹子,使运输工作事半功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无人机每台可承重140斤,一次吊运两根去除枝叶后的成熟毛竹不在话下,两座山之间来回飞一趟也仅需1分钟。
相较于坚韧的竹子,脆嫩的竹笋运输则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在三都镇大槽村4000多亩的高标准竹林内,当地林农正抢抓好时节,对新长出的春笋进行采挖,每根竹笋都需要断根、剥皮、装袋后再运到山下。近年来,大槽村通过高标准竹林改造,引进了竹林轨道运输机,穿梭在竹林里的轨道运输机让林农得以解放双手,改变肩挑背扛的方式,将竹笋运出大山。这种 “轻轨” 运输方式,一次就可以运送500斤至1000斤的竹笋,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除了运送竹笋,这种轨道运输机在秋冬季节也有大用处,竹林养护的肥料,也全靠这台 “小火车” 运送至山上。2022年以来,大槽村成立槽发林业专业合作社,整合竹林4000余亩,同时吸纳周边农户山林8918亩,实施统一建设规划、统一培训、统一生产工艺、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销售渠道,坚持以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 的经营模式,推动笋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焦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槽村还建立了万亩竹海数字监测平台,在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建设安装了智能监测站,能够全方位、24小时监测到竹林基地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率,土壤 EC 值、PH 值、氮、磷、钾等9个指标,随时随地掌握基地动态,提升管理水平,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智能监测站利用太阳能光板供应阀门等关键控制器转化电能,具有低碳、环保、无污染、易维护的特点。
三都镇大槽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介绍说:“光在2024年,我们合作社就收获了30多万斤春笋,创下了历年新高。今年是竹笋的平产年,我们目前已经采收了90多万斤春笋,预计总采收量会达到100万斤。明年还是竹笋的丰产年,我们预计的采收量能达到300万斤左右。”
科技赋能,助推笋竹产业高效升级,铜鼓竹山变 “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