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社会公益事业>疫情防控

铜鼓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用药指南(试 行)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防疫需求,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及《关于在城乡基础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总发{2022}14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目前宜春市的区域、气候、季节以及人群特点,总结前期治疗的临床经验,组织专家制定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中医方案,请参照试行:

一、治疗方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清涕、或咳白色泡沫痰,舌淡苔白,脉浮等;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荆芥10g、防风8g、柴胡15g、僵蚕10g、薄荷3g(后下)、羌活6g、川芎10g、苍术15g、茯苓15g、枳壳10g、生姜10g、炙甘草6g

服用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2.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有痰,色黄,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金银花15g,连翘15g,杏仁10g,牛蒡子10g,桔梗10g,甘草6g,葛根30g,北沙参10g,桑叶10g,藿香10g,杏仁6g、枇杷叶15g、甘草6g

服用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热炎宁合剂、银黄清肺胶囊、六神丸(胶囊)、银翘解毒颗粒、金叶败毒颗粒、蓝芩口服液、痰热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柴芩清宁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咽痒或咽痛,咯痰,胸紧憋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散寒除湿

主方:杏苏散加味,具体方药如下:

藿香9g、杏仁9g、桂枝9g、炙甘草6g、炒白术9g、紫苏叶6g、法半夏9g、陈皮9g、前胡9g、桔梗9g、枳壳9g、茯苓9g、生姜9g、大枣9g、蝉蜕3g

服用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如急支糖浆、宣肺止嗽合剂、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杏苏止咳颗粒、感冒止咳颗粒等

4.症见: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痒或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黏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杏仁汤加味,具体方药如下:

杏仁9g、黄芩9g、连翘9g、茯苓9g、白豆蔻6g(后下)、滑石9g(包煎)、桑叶9g、藿香9g、生薏苡仁15g、生甘草6g、蝉蜕3g

服用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连花清咳片、杏贝止咳颗粒、橘红痰咳液等

5.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濡。

治法:化湿解表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藿香9g,白芷9g,紫苏9g,茯苓9g,半夏6g, 白术10g,厚朴10g,桔梗6g,炙甘草6g,大腹皮9g,陈皮9g,薏苡仁20g

服用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藿香正气丸等

6.症见:头痛微热、头目眩晕,身疼痛,无汗而烦躁欲饮,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治法:解表利湿,兼清郁热。

主方:大青龙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生麻黄9g,桂枝9g,生石膏25g,苦杏仁10g,甘草9g,大枣10g,生姜10g,茯苓15g,猪苓9g,泽泻9g,生白术9g

服用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二、预防方案

()药物干预

1.代茶饮:生黄芪9g、金银花5g、广藿香3g。每日一剂,开水泡服,代茶频频饮服。适宜普通人群的预防服用。

2.玉屏风颗粒:每次5克,一天三次。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

()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

1.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为一拍,可做4个八拍或以发热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3.饮食有节

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样,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

药膳,如银耳雪梨百合羹

组成:银耳、雪梨、百合、冰糖。

用法:银耳用温水泡20分钟,将泡好的银耳去根,撕成小块。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块。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20分钟,待锅内汤品炖制稍微粘稠,开大火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后出锅,温食、凉食均可。每周三服。

4.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劳逸有度

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6.情志畅达

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三、恢复期

适用于临床症状缓解,核酸未转阴或复阳患者。以扶助正气、清除余邪为原则,着眼于内伤基础、偏颇体质进行辨证治疗。

1.表邪未尽,肺失宣降:

症见:外感咳嗽、久咳不止,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方:止漱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桔梗9g、荆芥9g、紫苑9g、百部9g、白前9g、甘草6g、陈皮9g,浙贝母9g,瓜蒌9g

煎服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止漱散颗粒等

2.肺脾气虚证:

症见:发热已退,气短,乏力,自汗,微咳,咽干等。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补肺健脾。

主方:六君子汤加味,具体方药如下:法半夏9g、陈皮 10g、党参 15g、炙黄芪 30g、炒白术 10g、茯苓 15g、藿香 10g、砂仁 6g(后下)、甘草 6g

煎服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六君丸等

3.气阴两虚证:

症见:发热已退,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咽干口燥,汗多心悸。舌质红,少苔乏津,脉虚细。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党参20g、当归10g、生地黄12g、麦冬15g、五味子3g、白芍15g、川芎6g。具体方药如下:

煎服方法:煎药前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先武火,沸腾后文火,每日一剂,复煎,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温服。

或选用中成药:生脉散颗粒等

注:特殊人群如儿童、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用药酌情减量。

四、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贴服

1)“寒喘贴”

适应症:风寒壅肺型喘证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等症状者。

禁忌症:对本中药成分过敏或皮肤表面破损者。

治则:宣肺散寒。药物如下:

白芥子6g 延胡索 6g 麻黄 3g 细辛 3g

白豆蔻1.5g 桔梗 1.5g 公丁香1.5g 冰片1.5g

用法:上药研粉,清水或白醋调或糊状,穴位贴敷,每次 3-4 个穴位。

穴位:膻中、肺腧、膏肓、定喘穴

2)“热喘贴”

适应症:痰热郁肺型喘证见咳喘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粘色黄等症状者。

禁忌症:对本中药成分过敏或皮肤表面破损者。

治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药物如下:

石膏18g 苍耳子 3g 麻黄 3g 辛夷花 3g

黄芩3g 杏仁 3g 栀子 6g 甘草 3g

用法:上药研粉,清水或白醋调或糊状,穴位贴敷,每次 3-4 个穴位。

穴位:膻中、肺腧、膏肓、定喘穴

2.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3.经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痒、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于穴位上,拇指指腹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的环转按揉腧穴,以产生酸胀温热感为佳,每次13分钟。

(2)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均匀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鱼际沿经络循行方向紧贴皮肤施力作直线往返快速摩擦,可两手掌交替进行,100120/分钟(每手摩擦 5060 /分钟) ,每条经络摩擦1分钟为宜。

4.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肾、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方法:耳穴压豆是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并稍加压力,以穴位产生酸麻重胀感或发热为度。贴敷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留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1个疗程。

5.拔罐

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简便的中医康复手段,在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拔火罐应注意防止烫伤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时如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并让患者平卧休息。

6.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