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执行公开>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铜鼓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9月24日在铜鼓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铜鼓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熊小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铜鼓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全县GDP达到56.9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6.9%;财政总收入完成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亿元,年均增长9.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2亿元,年均增长16.7%;贷款余额47.7亿元,年均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26元,年均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72元,年均增长9.2%;27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3431户10434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77户426名城镇贫困对象全面实现脱贫解困目标,老区铜鼓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了小康梦。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调结构、促转型,全速释放了产业升级动能。生态工业向上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6家增至4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实施“腾笼换鸟”,成功盘活土地500亩。工业园区新增入园企业36家,年税收达到5500万元。有机农业生机勃勃。完成有机基地认证面积60万亩,认证品种51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85家,铜鼓黄精、铜鼓宁红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荣获“中国黄精之乡”“中国宁红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有机农业总产值达7.56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文旅产业成效喜人。高标准编制《铜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成功承办2019年全省、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央视《喜上加喜》栏目走进铜鼓。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18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1.44亿元,年均增长51.3%和45.3%。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引项目、抓创新,不断积蓄了经济增长后劲对外开放亮点纷呈。洽谈引进尚电子、厚德模具等项目70个引进省外资金83.7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外贸出口2.83亿美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65.7%、121%、116%。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发放财园信贷通和惠农信贷通8亿元,为企业减负了3.3亿元。重点改革走深走实。深化国企平台改革,组建铜发集团,构建了“1+N”投融资平台体系。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评为全国优秀案例。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和“一网通办”。创新驱动成果丰硕。全县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1.6%。评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专利申请773件,专利授权469件,全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67.88%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择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1人。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修内功、强品质,大幅提升了美丽铜鼓颜值。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主城区“两轴三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累计完成3766户、6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6个棚改安置小区全面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735户,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1条。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新自来水厂建设等38个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新建城区停车场16个、停车位1100个,有效缓解了市民停车难问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投入1.5亿元,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新建和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240户,实现农村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全覆盖。深入实施危房改造和农村饮水工程,解决了1891户住房安全、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成功创建美丽宜居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庄40个、美丽庭院1200个,获评全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全面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整治“散乱污”企业37家,清理畜禽养殖场257家。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66个、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2座、新建改建污水管网90公里。国考省考断面、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名全市第一,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候鸟旅居小城”等多项荣誉。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解民忧、暖民心,圆满交出了民生改善答卷。民生支出累计完成投入67.6亿元,年均增长11.1%。民生保障愈发健全。投入资金3.6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37户5320人。配租保障性住房2329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100余户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94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23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医疗参保率96%,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6%,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6亿元。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疫苗接种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教育领域资金达12.5亿元,新建学校7所、校舍面积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3.8万平方米。建成公办幼儿园17所,新增学前幼儿学位2970个。新建县医院医技大楼等项目7个,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浩吉铁路正式竣工通车,铜万高速全线贯通,铜棋公路等5条道路全面升级改造,铜鼓交通区位优势逐渐显现。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全县治安环境、信访秩序、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县。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涉黑涉恶打伞率100%。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坚决执行“四个最严”要求,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荣获省、市2018—2020年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称号。高标准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转作风、优环境,努力实现了自身建设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决策部署,自觉维护县委权威,主动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3件、政协提案347件,办复率100%。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聘请“五型”政府监督员60名,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320个。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法律顾问、权责清单、政务公开等制度,政府依法行政和治理能力切实增强,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率先建立“首次受理”制度,完善“帮代办”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打造了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数字监测平台。扎实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财政绩效管理有效加强,“三公”经费持续压降。成功争取专项债项目26个、资金10.2亿元。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以案促改”工作,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引向纵深。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邮政通信、防震减灾、妇女儿童、信息化、工商联、工会、青年、烟草、保险、科协、文联、社联、史志、档案、物价、体育、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争取的结果比预想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和衷共济、奋发有为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驻铜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铜鼓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五年的砥砺奋进,提振了干群士气;五年的追赶跨越,坚定了必胜信心。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全面做好政府工作: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五年来,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不动摇、不懈怠,把党的要求体现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十三五”的圆满收官。最核心的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实事,持续为群众谋福祉、让百姓得实惠,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凝聚了发展的强大合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先。五年来,面对诸多考验和挑战,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困难问题的关键,坚持正确的思路举措不动摇,千方百计引企业、上项目、增投入,持续保持了经济稳步提升的增长态势。最关键的是必须始终坚持担当实干。五年来,政府系统广大干部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主动担当、奋发有为,努力营造了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这些体会,我们将牢牢把握,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工业经济较为滞后,总量偏小、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县最大的县情;二是环境、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三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较多,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四是少数干部思想观念、作风担当、能力素养与新时代新要求不够适应,慢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并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目标与任务

今后五年,是铜鼓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更是铜鼓释放潜能、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黄金发展期。一是新形势蕴含新机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遭受重创,各国经济面临冲击,但是我国经济总体形势稳中向好,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两新一重”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落细,逐步催生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极。二是新政策激发新潜能。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作为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铜鼓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闯出一条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铜鼓方案”。三是新形象昭示新作为。全县上下历经脱贫攻坚、旅发大会、棚改宅改、疫情防控的锤炼,加上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的科学护航、精准指引,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愈发高涨,团结奋进的力量更加聚集,为全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作风保障。只要我们立足全局抓机遇,提升自我练苦功,咬定目标加油干,团结一致勇向前,就一定能够实现各项工作大突破、高质量发展开新篇!铜鼓的明天必定会更美好!

根据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县委“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依法治县”发展战略,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三改六聚焦”为总抓手,着力发展“六种经济”,聚力打造“三地三区”,奋力谱写新时代开放、创新、文明、和谐新铜鼓建设新篇章。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GDP年均增长7.2%左右,到2025年达到81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5年达到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6.5%、7.5%左右。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干则必成。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主攻生态工业,在开启工业强县新征程上奋力攻坚

铜鼓相对落后,根源在工业铜鼓未来希望,关键靠工业。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创新集约工业,推进全县工业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向“领跑”跃升,全面挺起铜鼓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脊梁。

做大主导产业。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重点引进一批关键骨干企业。加大弘毅新能源、特宜科技、姿彩医药等新上企业培规力度,鼓励仁和药业、民济药业、尚朋电子做大做强。擦亮“林业大县”名片,加速竹产业园规划建设,引进培育10家以上竹木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奔步、腾达、卓越、舟济等木竹加工企业集聚产能、破局提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倍增计划,每年滚动实施10个以上技改项目,力争五年内全县50%以上存量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改。培育实现产值10亿元企业1家、亿元企业30家、规上工业企业80家以上,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建强园区平台。以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加快资源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深入实施“满园扩园”和“扩区调区”行动,扶持永宁科技、二源化工、湘鸿化工等企业实施技改,积极推进化工园区认定。开展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消化批而未用土地。深化“节地增效”行动,力争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1000亩以上。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完成土地储备3000亩以上。计划用五年时间,建好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一套完善的交通接驳体系,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活配套商业中心,切实解决园区生活配套问题,把园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的城市新中心。

丰富经济业态。布局总部经济。引进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公司、区域总部落户铜鼓。力争五年内,成功培育年产值10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5亿元企业5家以上。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目标,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力争5年内,引进数字化科技企业20家以上,50%以上的文旅企业、仓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谋划飞地经济。探索设立飞地园区开发管理委员会和合作投融资公司,将我县产业准入受限的项目落户到飞地园区,突破空间局限和要素制约,促进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承接长株潭城市群优质产业转移,实施科研及孵化前台在长株潭或沿海地区,生产及转化后台在铜鼓的“双飞地”发展模式。

(二)坚定不移推动文旅融合,在构筑江西旅游新高地上奋力攻坚

文化是旅游发展之“魂”,旅游是文化传播之“体”。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入实施文旅兴县战略,推进文旅资源大整合、景区大提升、品牌大塑造、市场大开拓,加快文旅产业有机融合,着力打造赣湘边区域旅游目的地。

做响特色品牌。加快推动汤里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柱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七星岭滑雪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带动东浒、浒村、坪田、梁、钓鱼、枫槎等乡村旅游点联动发展。加快推动“十个一”工程,打造一批具有铜鼓特色的新项目、新业态。做强红色旅游,整合提升秋收起义纪念地、湘鄂赣革命旧址群、奎光书院、武曲宫等红色旅游景点。提档升级森林旅游节、农民丰收节、鼓文化节、晒红节、开茶节等一系列品牌节庆活动。

做精文旅项目。依托秋收起义干部学院,建设研学大本营,打造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开发十大版块研学课程,创建10个以上省市研学基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研学项目和研学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五年内新增千万元以上休闲农业园区5家以上、百万元以上休闲农庄10家以上。加快推进万寿宫、燕鸣温泉等项目改扩建,力争五年内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旅游重点项目1个,建成四星级以上宾馆2家以上。

做优旅游服务。完善路牌、旅游公厕、景区接驳体系,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加快旅游营销闭环和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完善旅游投诉24小时工作机制,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与赣湘边区域县市互联互通,共同打造红色体验、休闲旅游、长寿康养等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本地物产资源,开发客家特色旅游商品50个以上。高标准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建成一批网红打卡消费地,持续提升铜鼓旅游热度,实现五年内游客接待量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坚定不移全面振兴乡村,在书写“三农”工作新篇章上奋力攻坚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铜鼓乡村振兴样板地。

巩固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机制,加强对“三类人员”的常态化监测,优化调整帮扶政策,确保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倾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丰富产业形式,拓展就业渠道,抓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安置点社区管理,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稳定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粮食。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我县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富硒农业、设施农业发展和高标准农田改造,到2025年,我县富硒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0.5万亩、6万亩。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和绿色有机生产、增产模式,确保到2025年,科学化栽培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机械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专业化绿色统防统控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到500公斤/亩以上。

持续投入,着力打造“五美”乡村。彰显产业兴旺之美。围绕铜鼓宁红茶、铜鼓黄精、铜鼓包圆等特色产品,制定出台具体奖补措施,支持本土农产品走出铜鼓,畅销全国。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高山茶园面积2万亩,茶园总面积力争突破12万亩,黄精种植面积力争新增10万亩。力争每年新增10—3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10个以上。彰显自然生态之美。新增美丽乡镇5个、美丽村庄20个、美丽庭院1000户,美丽乡村示范线3条。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6%以上。彰显文明淳朴之美。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实施“道德+乡风文明”工程,兴办“道德讲堂”,打造一批“以孝治家”等铜鼓乡风文明典型,加快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彰显共建共享之美。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确保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8%。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确保60%以上行政村具备老年宜居社区基本条件。彰显和谐有序之美。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和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推进“智慧法治乡村”建设,探索“区块链+法治乡村”模式,构建全县法治乡村区块链大数据平台。

(四)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在绘就精美山城新画卷上奋力攻坚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工程。我们将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释放铜鼓这座山城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独特魅力。

高起点规划。秉持“一张图”规划城市,按照“环山傍水、东进西拓、北扩南控”策略,优化“一主两副、两轴三区”的空间布局,编制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优化重点区块城市设计,推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相互融合,加强天际线与建筑风貌管控。统筹“三区三线”划定,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一城、两河、四区”功能分区布局。加强中心城区与温泉镇、三都镇、工业园区的交通互联、功能互补,促进产城融合。

高标准建设。推动“城市双修”,全面改造提升城区政策范围内的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建成6个棚改安置点,完成“一河两岸”景观路改造,启动并完成城南东路、定江路立面改造项目。加快市政公用工程建设步伐,新建口袋公园6个、老年大学1所、老年人活动中心1个、停车位1800个、城区充电桩300个、标准公厕10座。天然气接入宜春市天然气管网,并延伸至工业园。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建成并开通150座5G基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G354至S222国省道连接线城市道路1条、升级改造4条。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铜鼓至湖北通城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咸宜吉、长九铁路等项目在铜鼓过境并设站。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高效能管理。以文明城创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卫生城、森林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创建。持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环境卫生、污水治理、水体清洁、交通违法、市场提升、两违清理、强弱电网、沿街立面等系列攻坚行动,加大重点区域保洁力度,完成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改造、线缆入地改造。开展文明村、文明镇创建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大力推行“街长制”,发动引导群众经常性开展整治和建设活动,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公众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城市治理新体系。

(五)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在探索“两山”转化新通道上奋力攻坚

绿色生态是铜鼓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全面探索山区绿色崛起新路子。

增强“全国一流生态”底色。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保持全市排名第一,进入全省前列。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积极争取“五河”治理、“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山洪沟治理等项目。国考省考断面、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两个100%。持续完善“林长制”工作,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天然商品林,森林抚育8.5万亩、营造改造阔叶林10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前列。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全面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质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构建工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创建绿色发展试验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常态化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布局生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以上。

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围绕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标,突出生态环境资源独特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5+N”产业结构为抓手,重点发展有机富硒产业,发展10个千亩以上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引进和壮大10家有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示范园,市级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全力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县、乡、村三级GEP核算评估,探索GEP核算考核路径模式,实现绿水青山有价可询。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在打造老区崛起新引擎上奋力攻坚

改革创新是铜鼓全面释放发展潜力、推动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持续完善管理体制、深化开放合作、提升营商环境,全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体制机制。

紧盯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环节、审批材料、审批时限。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机制,综合运用产业基金、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向创新活动和创新链各环节集聚。以争取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为目标,深入开展园区管理市场化改革、“标准地”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大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制定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补贴办法,鼓励企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力争5年内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0家,实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推进铜鼓县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技术转移转化、认证认可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打造一等营商环境。以争创全省“十佳营商环境县”为契机,加快“赣服通”铜鼓分厅服务能力建设进度,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依托营商环境数字监测平台,完善现有企业落户“事前介入”“营商专员”“帮代办”“政企圆桌会议”“首次受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收集、反馈、落实、预警、督办为一体的全流程运行模式,持续畅通企业困难问题快速解决渠道,让企业家在铜鼓更加放心、放胆、放量做强企业谋发展。

(七)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在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奋力攻坚

我们将始终坚持民生为重,千方百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尽心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加大教育投入,完成铜鼓中学、铜鼓职业中专建设并投用,新建5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提高婴幼儿托位数,减轻生育“三孩”家庭负担。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义务教育学生合格率达100%。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新建标准田径场1处、综合室内球馆1座、综合健身广场1处、体育公园1个、自行车健身绿道7.6公里。建立“铜鼓县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开工并建成新人民医院,完成县中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优化乡村医疗资源配置,力争到2025年,各乡镇建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各行政村建有优质标准的村卫生室。

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9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100%覆盖。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现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搬迁乡镇敬老院2所,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浓厚爱军拥军氛围,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县人民住有所居。

提供更安定的社会环境。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推进“责任信访、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建设。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健全完善预警监测及处置机制,加强金融、环保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大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铜鼓,不断提升铜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时代催人奋进,蓝图凝聚人心。我们将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励精图进不止,接续奋斗前行,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一是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忠诚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重大事项向县委请示报告,严格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永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二是秉持“公平公正”,打造法治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和重大决策程序。持续推进政务公开,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让政府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三是笃定“干字当头”,打造担当政府。把狠抓落实、狠抓执行放在突出位置,拉高工作标杆,提升工作实效。将事关铜鼓未来发展、群众关心关注的各项事业抓住、抓牢、抓好。健全效能督查、跟踪问责、绩效考评体系,推行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激扬“正气清风”,打造廉洁政府。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不懈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坚决纠治“四风”。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压减“三公”经费,把钱用在促发展、惠民生的刀刃上。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正当感恩奋进,任重道远,更须拼搏赶超。面对时代赋予的重任、人民寄予的厚望、追赶跨越的使命,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扬起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风帆,驶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航船,为建设开放、创新、文明、和谐新铜鼓的崭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附件:《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1.“1+N”投融资平台(P2):将铜发集团定位为城投公司、永惠保障公司、旅游产业开发公司等公司的母公司,明确子公司按业务版块和功能定位错位发展,形成的“1+N”国有企业架构。

2.“四个最严”(P5):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3.“两新一重”(P8):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4.“三改六聚焦”(P9):“三改”指改变观念、改造思维、改进作风;“六聚焦”指聚焦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民生福祉。

5.“六种经济”(P9):大健康经济、文旅+体育经济、林下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建筑经济。

6.“三地三区”(P9):“三地”指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乡村振兴样板地、湘赣边区域旅游目的地;“三区”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康养产业试验区。

7.“上云用数赋智”(P10):“上云”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指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指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8.“十个一”工程(P11):一本书、一幅画、一部电影、一首歌、一场全国性摄影大赛、一桌客家菜、一批金牌导游、一个智慧旅游平台、一台戏、一个旅游大IP。

9.“四个不摘”(P12):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0.“一主两副、两轴三区”(P14):“一主两副”指以县城区为中心,以大镇和棋坪镇为副中心;“两轴三区”指沿杭长高速城镇发展主轴和沿金沙河城镇发展次轴,加快发展除大塅镇、棋坪镇外其他乡镇组成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片区。

11.“三区三线”(P14):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12.“一城、两河、四区”(P14):“一城”指铜鼓县城;“两河指定江河、金沙河;“四区”指老城区、火车站综合服务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城东工业区。

13.“碳达峰碳中和”(P16):“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14.“5+N”产业结构(P17):“水稻、茶叶、竹笋、中药材、果蔬”五个产业为主,形成以有机富硒产业为主导,绿色有机系列产品和观光休闲农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15.“GEP”(P17):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