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政策文件>规范性文件

【文件有效】铜鼓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鼓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

铜鼓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十七届县人民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12月25

(此件主动公开)

铜鼓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期江西省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也铜鼓县打造“三县四区六地”目标的关键期。科学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打造铜鼓样板,高标准建成“多彩多艺新铜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铜鼓“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铜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为依据,并与《宜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充分衔接,作为指导铜鼓县“十四五”时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制定相关规划、行动方案、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本规划的要求。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以来,铜鼓县上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严管为保障,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9%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6项常规监测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类标准。全县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或优于Ⅲ类水比例为100%,V类V类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全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全县森林覆盖率8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优,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铜鼓县先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中国黄精之乡、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等荣誉。所辖9个乡镇全部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其中7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2个。

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开展了造纸行业、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化工及涉重金属行业、竹席生产加工企业、活性炭、机制炭生产企业、锅炉污染治理设施、矿山企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危险废物排查整治、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旅游项目专项执法检查、砖瓦窑企业集中整治等30多项专项集中整治行动,结合环保“零点行动”和持续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持续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十三五”期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7起,行政处罚金额130.351万元,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30份,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37家,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3人次。

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十三五期间,为增强铜鼓县水环境监控手段、进一步提升风险应急能力,在港口(金沙河大桥)、铜鼓县自来水公司槽口取水口建设2座地表水自动环境监测站对各断面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各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同时采取定期对在线监控进行比对监测和不定期抽查两种形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购置无人机及便携式监测设备,实现快速检测和全方位监管。建设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全县19家企业全面实施在线监控,建立网格化监管软件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集中统计分析和决策评估。升级改造县城污水管网80公里,并启动县生活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工作推进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改造,把好园区污水排放“总闸”;排查入河排污口73个,并全部完成快检、溯源,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对症施策。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拆除养殖户(场)150余户,全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0余座,2.1万户居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基本完成。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成效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6.9亿元,五年来累计增长了19.9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54倍,年均增长6.9%。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1307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5%。“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3%。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5.642.741.7优化为2020年的14:34.1:51.9,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三产比重增加了10.2个百分点。

(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仍有待增强。随着全县环保宣传力度加大,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大环保”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但“人人讲环保、全民抓环保”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一是部门的认知还需增强。在认知上还存在着“环保就是生态环境部门的事”的落后思想,在理解履行环保主体责任上有偏差,对环保工作不熟悉、不了解,情况不清、底数不明,措施不实。环保工作的开展,需要全县上下通力配合,形成合力。二是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环保政策宣传教育内容相对笼统,方式较为单一,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尤其对法律法规没有做到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群众对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要求、如何参与支持环保工作了解较为模糊,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全民共治”的氛围不够浓厚,新闻媒体对环境违法行为舆论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仍有欠缺。工作中政府监管虽然抓的较紧,但部分企业重建设轻保护、重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重迎检轻运行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对环保工作不熟悉,对环保要求不了解,少数小企业以各种理由逃避环保责任,存在偷排、漏排的现象,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难度增大。铜鼓县自然保护地面积、生态红线范围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均位于全省前列,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高质量产业发展受限,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影响下,放松生态环境监管、减少环保投入,重回传统发展老路的现象可能反弹,生态环境政策选择余地减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铜鼓县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传统产业主要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近年来,铜鼓县进行了三产优化工作,但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企业环保手续缺少,污染防治设施老化,污染防治设施管理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十三五”以来,铜鼓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环保设施,补齐环保短板,投入巨资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但离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一是工业园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高浓度、高盐分、不稳定的工业污水处理效果较差,无法适应园区污水处理的需要。二是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不高,存在县城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管网存在破损的情况。三是饮用水安全隐患仍未彻底消除,备用水源推进工作暂未完成,加之各地对饮用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未形成保护饮用水源的良好氛围,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仍然存在标示牌、隔离栏遭到人为破坏修复不及时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农村面源污染彻底治理较难“十三五”以来,全县农村大力开展清洁工程,农村环境有一定改善。但由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生活垃圾处置压力大。重点河流沿岸农村垃圾总量大,违规处置、沿河倾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生态环境。个别集镇存在保洁不及时、农户门口垃圾分类桶配备不规范问题;有些偏远乡镇及农村还未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的完备体系,导致部分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收集、贮存、转运。二是农药化肥使用不规范。长期以来不合理和不规范使用农药、兽药、化肥、地膜、激素等行为,导致耕地退化、农村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支出面临较大压力。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建设实实在在的环保工程,也就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因而环保投入的压力日益增大。一是地方政府捉襟见肘。完成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既是一个补旧账的过程,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铜鼓县人少地稀,财政底子薄,治理范围大,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财政投入面临严峻考验。二是企业环保成本大。铜鼓县发展起步较晚,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大,高科技行业比重不高,在过去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环保投入有些欠账,在短期内按照督察要求一步整改到位,企业投入将加大,且运行成本增加,对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致使少数企业对提升治污水平仍持观望态度。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方面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环保队伍建设与日益繁重的环保工作任务需求不匹配,专业技术人才、执法设备的缺乏难以应对当下新型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尽管生态环境部门这两年连续进行了人员招聘,但新招聘人员对工作适应熟悉仍需要2-3年的时间。特别是综合执法改革后,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涉及的执法事项更加复杂,对执法人员和执法设备的要求更高,生态环境部门将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的复杂形势,叠加疫情常态化影响,铜鼓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形势下,铜鼓县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战略机遇期和窗口期,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

机遇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根本遵循,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力量源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出台、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及宜春加快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为绿色生态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下了良好基础。铜鼓县作为对接长株潭、贯通长三角的战略支点,显著的区位优势决定其将成为宜春建成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的桥头堡。立足深厚的红色基因、丰富的绿色资源、悠久的客家文化,铜鼓策应“内循环”、走旺“赣湘边”、打造“后花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铜鼓县将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构建以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竹精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有机食品产业及茶文化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挑战体现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新定位、新需求、新使命。随着全县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这与落后的陈旧的基础环保设施相冲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然而,当前全县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仍然不高、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发展不足与发展过度导致的环境破坏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综合来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十四五”时期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为2035年实现全县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开好头、起好步。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以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夯实新时代美丽中国“铜鼓样板”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护优先、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引领,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铜鼓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精细管理、标本兼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理,建立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强化分区分类管控,突出精准科学治污,采取分类分项施策,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改革创新、社会共治。坚持改革牵引和创新驱动,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规划目标

展望二Ο三五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空间格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内领先,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锚定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产生活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逐步“脱钩”,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保护建设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升。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进展,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综合考虑铜鼓县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的特点和“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目标为: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显著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行,绿色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要求以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5年,铜鼓县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中有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中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不高19μg/m3水环境总体质量得到改善,地表水质量好于III类水体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污染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全面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6%左右,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批复要求。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得到强化,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和参与度持续提升。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全面转化,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

指标体系

铜鼓“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坚持面向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指标选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与“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保持衔接的同时,充分衔接“十四五”国家、省、市层面的各项指标。指标选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各个要素各个领域全覆盖,按照可监测、可评估、可分解、可考核原则,确保工作安排、任务落实和技术环节无缝对接。

1  铜鼓“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指标

2020年

基准值

2025年

目标值

五年累计

指标属性

一)环境治理

1.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19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9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3.重污染天气比率(%

0

0

预期性

4.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省考监测断面

100

100

——

预期性

5.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Ⅱ类水体比例%

100

100

——

预期性

6.地表水V类或劣于V类水体比例%

0

0

——

约束

7.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

——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氮氧化物

——

10

——

约束性

挥发性有机物

——

10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

237.7

——

约束性

氨氮

——

14.4

——

约束性

应对气候变化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4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

三)环境风险防控

1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3

93以上

——

约束

1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100

100

——

约束

14.放射辐射源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

0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四)生态保护

15.生态质量指数EQI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16.森林覆盖率(%

86

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

约束性

17.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58.46

不低于批复要求

——

约束

人居环境改善

1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

100

100

——

预期性

19.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镇

94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农村

25.98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

约束

21.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0

0

——

约束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保护生态为己任,处理好铜鼓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发服从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动形成铜鼓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三屏、二带、多节点”整体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划,落实“多规合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绘制一张蓝图

完善县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一主两副、两轴三区”的县域空间布局,以县城区为中心,以大塅镇和棋坪镇为副中心,沿杭长高速为主的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沿铜鼓至港口乡为主的南北向城镇发展次轴,加快发展其它乡镇(场)组成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片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和边界管控体系,着重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乡建设用地边界划定,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为全县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基础依托铜鼓作为国家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县的契机,以森林、流域、湿地等为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渠道,提高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综合效益,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搭建多种经营权等生态产品统一交易平台,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多种经营权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扩展“三权分置”改革,扩大使用权权能,试点河权到户改革,完善跨区市流域横向补偿,探索建立对乡镇的生态补偿制度。

优化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政府采购生态产品试点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明确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优化考核办法,不断提高生态考核的权重。结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开放式生态文明创新成果评判机制和更加包容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和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大胆创新。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开放合作机制推进智库建设、区域联动、异地转化,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引智步伐,推进智库建设,建立“两山”学院,定期对铜鼓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和传播推广。完善跨区域生态资源交易、环境容量交易和生态污染补偿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县之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合作交流。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立足全县生态资源禀赋,全面推进全域生态工业建设。重构产业架构,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省市主导产业,策应赣湘边贸合作,精准对接“长株潭”,实现优势互补和差异发展,形成区域错位竞争优势。构建以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竹精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有机食品产业及茶文化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同时着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实现龙头引领,量质双升。

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质。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黄精茶叶竹笋产业为支撑,多种经营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模式。加快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推进全域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发展,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基层热敏灸综合服务区加快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纵深推进农业农村绿色改革,大力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实施“产业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推进智慧农业等多种经营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1+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优做强铜鼓有机农业稳步建设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以黄精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茶产业升级,充分利用“铜鼓宁红茶”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精准发力,着力形成以宁红茶为支撑、其他系列茶为补充、茶旅休闲及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茶产业发展格局。加强湘鄂赣边区域合作,把铜鼓建成功能完善的赣西北现代化茶叶交易中心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稳步实施农业污染防治,发展循环型农业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等循环链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百亿黄精产业链,努力打造“铜鼓黄精”全国知名品牌

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推进全域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发展,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创建“国”字号康养旅游宜居生态品牌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绿色债券发行工作,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落地。推行综合性环保服务模式,积极推广环保管家、第三方治理等新型服务模式。

建设清洁低碳能源和交通体系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推进林光一体化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适度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强电网建设升级改造,扩大光伏、生物质发电规模。

大力发展新能源。按照“谋划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将新能源发展与“三大”主导产业、特色旅游、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新能源、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打造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资源、提高效能,助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畅通高效、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以构建互联互通现代化交通网络,全面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为目标,统筹推进铁路和公路路网建设,打造成功能更全、效率更高的赣西北交通枢纽。全力推动浩吉铁路开通铜鼓客运站;加快推进湖北通城(赣鄂界)至铜鼓高速公路项目;推动密源至西向县道升级工程。推进江头G354至温泉S222国省道连接线项目,新建一批旅游交通道路。以畅通公路路网、扩大覆盖范围、提升通行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提升自然村的通达率。整体推进全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食品浪费,持续开展节型机关、绿色办公、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学校、清洁家庭、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双碳”实践,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常态化,增强领导干部绿色低碳发展本领,培养一批青年绿色人才。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植树、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主题活动。规范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培育力度,常态化开展“河小青”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推进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实施绿色生态产品标志认证,推广示范一批绿色生态产品服务品牌。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清洁)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创建,宣传推广一批优秀示范典型。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厉行节约,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行碳普惠等积分奖励政策,推动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

专栏1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

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工程

1)建设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生产模式。创建全国最大的黄精种植基地争创全国中药材(黄精)“一县一品”产业发展项目。

2)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立高山老茶树茶园面积2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进入“全国茶叶百强县”五十强。整合茶叶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将县茶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能源结构调整工程

推进“万载-铜鼓”长输天然气管网建设、宜丰至铜鼓天然气管网支线工程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国家、省、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制定铜鼓县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实施路径,重点推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居民生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重要举措和保障措施,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鼓励大型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具备条件的领域及行业、企业率先达峰。

鼓励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开展节能降耗进企业活动,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深入工业园企业宣传生态文明和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梳理和发现节能减排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促进全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着力控制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建立健全项目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协同管理机制,推进企业低碳转型。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碳排放管理。大力支持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减排措施和适用技术,鼓励大型企业实施碳捕集、碳减排示范工程。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建筑,逐步实施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低碳节能改造,强化公共建筑低碳运营管理。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控制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落实《铜鼓县“两高”项目全面排查清理整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排查清理整顿“两高”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在项目立项审批、能评、环评等环节上,严把“准入关”“审核关”。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加快实施一批工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行动,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制造。

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运用、加强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修制度,探索建立超标排放机动车闭环管理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居住区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开展近零碳示范场站建设、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建设。

控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建筑废弃物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的研发力度,加强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着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建材、绿色照明、屋顶墙体绿化等低碳建筑技术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全氟化碳等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推广六氟化硫替代技术。加强标准化规模种植养殖,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

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管理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制定铜鼓县“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挖掘气候资源价值,加强有效性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提升应对未来气候风险能力。提升极端气候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

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试点示范,按省、市部署开展碳达峰试点城市、创建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县、低碳社区。在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形成节能减排的示范效应。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试点。探索低碳产品认证、碳足迹评价,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示范试点经验,推广大型活动碳中和做法和“绿宝碳汇”,广泛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加快形成符合铜鼓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制定铜鼓县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加强森林、农田、湿地、矿山等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采取人工造林、更新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造林经营措施,改善林分结构,逐步提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汇储量。加强农田保育,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秸秆还田、精准耕作等保护性措施,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实施脆弱边坡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增强湿地碳汇能力。全面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打造矿山碳汇样本。

专栏2 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

森林碳汇工程项目

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对森林碳汇项目进行审核认定,建设林木碳汇监测系统。

)绿色低碳试点建设

开展碳达峰试点城市、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县、低碳社区试点建设。

(三)强化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控车、降尘、减排、禁放、禁烧、治烟为抓手,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坚持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聚焦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推动铜鼓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控制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巩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效推进PM2.5O3的协同防治。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基础上,在夏秋季开展针对臭氧的专项行动。有效控制轻度污染天气,稳步提升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推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和成果应用。

不断完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臭氧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机制,推进细PM2.5O3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落实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加强VOCs分级管控和绩效评估,紧盯重点行业和重点时段,实施分类分区、精准精细的强化减排措施,强化激励和约束并举,引导企业污染源头削减和有序错峰排放,切实减轻臭氧污染天气VOCs排放负荷。基于环境绩效,完善应急减排差异化管控机制

深化工业废气污染防治

实施重点行业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防治。全面推进铜鼓县氮氧化物减排工程持续开展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推进“煤改电”工程建设,鼓励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继续推进“万载-铜鼓”长输天然气管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毛竹深加工、生物医药等行业氮氧化物治理,开展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建设,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开展散乱污企业大排查,落实关停取缔类措施,严防新的“散乱污”企业出现源头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持续加强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园区、企业的现场排查监督帮扶,在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5大行业开展综合整治推进“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治理全覆盖,加快推进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治污设施废气收集率、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等“三率”水平,结合二污普调查结果,完善涉气排放企业清单,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全力推进整治工作。加快推进石化行业VOCs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大力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化VOCs全过程控制,加强VOCs源头替代控制和无组织排放控制,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

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开展臭气异味源的排查工作,建立臭气异味企业清单,全面开展工业臭气异味治理。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泵站臭气异味控制,污水处理设施“全加盖”,建设臭气异味“全收集”体系,提高臭气废气收集率,采用高效治理技术实现臭味异味“全处理”,显著减少工业臭气异味的排放。加强垃圾的清运和管理,提升垃圾处理各环节恶臭治理水平。

提升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完成黄标车及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淘汰无法治理的老旧柴油车,推进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严格实施限行制度,严控重型高污染车辆进城。严控黑烟车污染,推进机动车遥感(黑烟抓拍),推动机动车超标排放非现场执法。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严格落实未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基本消除冒黑烟现场全面完成岸电设施建设,加强船舶防污染监督执法,靠港2小时以上船舶全部使用岸电。

深化气尘面源污染治理精细管控城市扬尘污染,逐步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扬尘治理体系,细化、量化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实施施工工地封闭管理加强施工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扬尘污染治理和监控,大幅提高违法成本。逐步推进城市保洁服务市场化,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的技术总结推广,严格落实相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强化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建立和完善县、乡镇(场)、村三级秸秆焚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大露天禁烧的宣传力度,加强监管

推进餐饮业油烟等污染治理强化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排放规范化整治,继续加强餐饮油烟整治专项行动和问题治理“回头看”全面推动餐饮企业、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实施定期清洗,确保净化装置高效稳定运行。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城区餐饮油烟治理长效管理制度。

专栏3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工程

完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动态更新,建立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四)坚持“三水”统筹,巩固水生态环境质量

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点,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促进水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为主逐步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

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铜鼓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全面排查保护区范围内是否存在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违法网箱养殖等环境违法问题,逐步完成规范化建设,确保县城饮水安全。

建立完善水源地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制定印发《铜鼓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能力。建设饮用水自动监测站房,实现水质实时在线监控,动态掌握水源地水质情况,提升铜鼓县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安全。建立应急监测和指挥系统,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预警和应急处置,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演练。逐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定期公布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深化水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结合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落实“排查、监测、溯源”三项重点任务,对定江河、金沙河干流及沿岸纵深2公里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拉网式”现场排查,以点带面推动流域水污染精细化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监测、开展排口溯源,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完善入河排污口编码等级,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完善入河排污口编码登记,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完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专管改线工程项目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管控,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加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动完善工园区配套管网,完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机制,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强化园区污水排放监管实现园区“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持续推进完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联网,鼓励其他排污单位进行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和证后执法监管,规范企业自行监测和依法排污行为,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加强“三磷”污染治理,推动磷化工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全面提升城镇污染治理。强化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铜鼓县中心城区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城区污水管网工程-管网修复、铜鼓县城区污水干管改造等工程,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污水源头管通过新建污水管网和管网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健全污水接入服务和管理制度,强化生活污水应接尽接溯源检查,从源头规范污水接入管理。

推进水生态保护

强化水环境质量管理实施地表水分区分级分类管理以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框架,以控制单元为空间载体,统筹流域、饮用水、城市水体等水体污染防治,重点抓优先控制单元,推进实施重大工程,保障水质目标。

深化实施“河长制”。全面推进定江河、金沙河等重要河流的“河长制”工作,完善并实施流域具体整治方案,规范水域采砂活动,明确砂石禁采期和禁采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继续深入开展河湖水域及岸线专项整治,建立河流治导线管理制度,合理划分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制度和专项考核机制,落实河流管理责任。武宁水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坚持流域水环境共治建立和完善流域上下游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上下游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推进铜鼓县修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及修河源头可持续发展项目,全县范围内加大河道周边生态拦蓄林和生态湿地的修复与建设,加快水域周边生态廊道及绿色步道的开发。

严格实施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将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乡镇(场)人民政府、工业园管委会。

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建设推动水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建设,推进石桥水水生态修复、突出温泉人工湖岸线综合治理利用,对石桥水支流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完善寨上桥至三八桥段水生态修复工程、修河上游铜鼓县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全面改善铜鼓县流域水环境质量。

加强水资源保障。加强农村水电站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农村水电站“一站一策”,继续做好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组织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回头看”,进一步完善水电站的运行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监管,继续做好农村水电站特别是三类坝、病险水电站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取水管理,强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水域纳污能力,提升地表水水功能管理

专栏4水环境污染治理重大工程

(一)大塅镇旅游特色小镇项目

1、大塅老城区改造;2、小流域综合治理;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4、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5、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

(二)铜鼓县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PPP项目

实施铜鼓县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PPP项目,建设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康养小镇、特色小镇、美丽风光带、美丽乡村示范点、田园综合体、智慧水利平台、水毁工程、站前大道等九大类子项目工程,补齐全县水利、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三)铜鼓县中心城区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建设PPP项目

一江两岸景观路提升工程、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延伸工程、城区停车场建设工程、西湖路新建工程、温泉大道、老街综合改造提升,温泉集镇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老城区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8个子项目铜鼓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

(四)铜鼓县城区水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

实施温泉镇(县城及集镇规划区)、永宁镇(县城规划区)水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生态护坡、岸线绿化、湿地修复工程等

(五)推进系统防治,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和分类治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加强土壤污染源管控与安全利用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落实土壤环境保护措施,夯实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责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督促土地使用权人对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地块督促相关主体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对未按规定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予以处罚。制定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区域土壤监测计划,督促开展用地土壤环境自行监测并公开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限期治理,对治理后仍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

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结合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结果,加强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多部门间的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共享进一步强化未利用地的监管,定期开展巡查,严厉打击向未利用地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防控企业污染耕地

实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储等环节监管,严格落实用地准入持续开展污染地块风险隐患排查,按要求推进建设用地土壤调查评估工作,及时更新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动态更新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督促企业开展自行监测。

健全污染地块负面清单。高度重视土壤防治工作,推进国家土壤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不断完善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严格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的监管。加强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建立空间信息共享,将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数据纳入相关基础信息平台管理。

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污染地块按规定实施风险管控,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不开发利用未治理或治理未达标污染地块制定该地块环境风险管控年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管控。对工业污染地块,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实施地下水污染管控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强化定江河等水域沿岸整治,统筹岸线资源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推进一二级保护区及上游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治理保护区上游农村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重点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巩固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成果,持续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备用水源葛藤坳水库建成供水。

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执法监测布局地下水环境监测,推动农村环境监测逐步推进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业聚集区、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填埋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风险管控。

统筹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完善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健全污染源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将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准入管理。开展企业用地及周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识别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识别地下水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地下水环境风险,消除地下水污染风险统筹土壤污染防治和地下水污染环境状况调查协同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与综合整治

严控涉重行业污染物排放。严把准入门槛加大对涉重企业的环境监察,严肃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排查固体废物渣场、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情况。淘汰落后产能,对涉重企业提出更严格的污染防治要求,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以及治理无望、实施停产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报请政府依法予以关停。

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格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关于印发<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要求,以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加强日常监管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三方面为抓手,对涉重企业开展排查和调研,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按照污染清单认真组织排查,并结合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图件开展补充排查调研

专栏5土壤污染治理重大工程

(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700亩。

(六)统筹协调,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全面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医疗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构建规范化分类、闭环化管理体系。

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管理,强化工业固废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细化建设项目工业固废属性鉴别、污染防治措施与利用处置去向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分析,重视环评文件对新建建设项目工业固废的总量排放要求。禁止审批无法落实工业固废利用、处置途径的项目,从严审批工业固废产生量大、全县范围内无配套利用处置能力的项目。对于规模小、工业固废不能合理处置的企业,对其进行固废处置去向的统一规划。对年产工业固废量500吨以上且当年未落实处置去向,以及累计贮存100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督促企业限期整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一般工业固废年产生量1000吨以上企业积极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降低一般工业固废单位产生量。鼓励第三方机构为工业固废源头分类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工业企业结合工业固废特性和后续处置需求等,科学制定工业固废分类处置方案,积极开展废物减量工作,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工业固废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将产生工业固废的重点企业列入清洁生产审核计划,改变末端工业固废产生状态,降低工业固废的危害性。

落实工业固废排放许可制度。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贯彻落实《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固体废物(试行)》标准要求,依法将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在申领排污许可证时如实填报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有关信息,建立用证管理、按证排污、依证监管的管理体系,实行排污许可证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等联动监管。

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以“三线一单”为重要依据,严格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强化固体废物源头管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企业为抓手,鼓励产废行业绿色设计,优化工艺流程、改进技术装备,降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切实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

推动绿色园区创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核心内容,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对标国家级绿色园区指标体系,按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推动铜鼓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园区,不断提高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大力推广“无废”理念,鼓励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适度简约的消费理念,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产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加大绿色餐饮宣传,以餐饮企业、酒店、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等为重点,培育一批绿色餐厅,倡导节约、文明的用餐习惯。鼓励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无纸化办公,推广可持续理念,重复利用办公用品,减少办公用品采购。积极推动包装废弃物减量化工作,限制一次性物品有色包装物的使用,鼓励采取以旧换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减少商品包装使用量。鼓励企业生产绿色高质量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打造以“绿色”为引领的服务体系,引导合理消费模式。

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和责任分工,加大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监管力度,鼓励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强化施工质量管控,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部署绿色设施,统筹考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鼓励采用绿色建材,提高设计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提高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重复利用率,推行临时设施和永久性设施结合利用,减少因拆除临时设施产生的建筑垃圾。

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企业、产业链、园区三层面为依托,以园区的主导行业和主要工业固体废物为基础,强化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促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实施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探索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循环”生态系统。

推广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推进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固体废物定向利用资源化产品和过程污染控制企业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研发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项目,鼓励引进适用于铜鼓的先进技术及优秀项目装备,提升铜鼓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加大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在企业、园区的推广及应用,加强利用处置环节的环境质量管理,推动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技术对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支撑力度。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聚焦茶叶、水稻、中药材、水果、竹笋、食用菌、蜂蜜等7个农业重点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林下复合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深化“无废农业”建设,统筹规划县域农业废弃物收储运和综合利用工作,围绕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健全有效回收与无害化处理制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做到收储运系统县域全覆盖,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速推进高性能混凝土、资源再生路基填料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结合全县建筑垃圾产生量,合理扩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应用范围,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引导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再利用,鼓励施工单位对混凝土、钢筋、模板等余料进行再加工制成合格建材,不具备就地利用条件的应及时转运到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进行资源化处置和再利用,提高建筑物拆除等产生的废弃物的利用和回收率。加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积极引入建筑垃圾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如建筑垃圾移动式破碎设备。

加强固体废物分类收集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结合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融合,在大型社区、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场馆等地,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备,提高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提升塑料废物回收规范水平持续开展与万载共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积极申报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项目,基本消除塑料垃圾填埋,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促进循环利用,积极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实现“两网融合”。

完善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完善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严格规范一般工业固废产生、运输、贮存、利用、处置行为,积极引入第三方运营企业,形成产废企业前端精准分类、中转站二次分拣及末端综合利用处置的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运体系。构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实现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利用处置无害化的全链条数据监管。

开展小微企业和非工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工作。指导开展年产生总量在10吨以下的工业污染源产生的危险废物以及非工业污染源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持续优化重点针对机动车维修、实验室等小微企业和非工业源危险废物收集体系。鼓励小微企业和非工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单位服务前移,积极主动服务产废企业发展,强化小微企业和非工业源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分类管理加强医疗废物及时分类收集,完善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医疗废物规范化分类处置工作,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全覆盖。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做好医疗废物转运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强化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全面掌握医疗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利用的全过程信息,推进全县医疗废物可追溯、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实现医疗废物动态监管,提升医疗废物监管水平。

强化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分类处置,加强建筑垃圾制度化、规范化处理力度,加大全过程监管力度。鼓励以末端处置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行细化分类,推动完善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清运、分拣、处置和再生利用一体化回收处置体系。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处理点,推动铜鼓建筑垃圾集中分拣和预处理中心等建筑垃圾处理点建设,实现建筑垃圾回收处理能力全覆盖。

健全固体废物闭环式监管体系

建立工业固废管理台账产生工业固废的单位要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产生工业固废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信息,并按年度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其工业固废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和处置等信息,实现工业固废可追溯、可查询,并采取防治工业固废污染环境的措施。

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加强工作调度、督导和考核,完善保障措施。提升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能力,完善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扩大监管覆盖面,强化危险废物处置中环境监管和资源化利用过程的生态环境要求,夯实对固废产生者主体责任的监管。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纳入固体废物违法倾倒、擅自填埋、非法转移等监管事项,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严格监管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管控,强化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完善公众投诉信息公示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对各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违法行为的监督、举报、诉讼。加强固体废物监管队伍建设,将固体废物贮存、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纳入环境综合执法,结合现有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固体废物监管村(镇)网格化巡查队伍,制定巡查制度,补足村(镇)监管短板。

开展固废领域整治行动全面摸排全县固体废物产生企业、运输企业、收集企业、处置企业,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动态监管名单。全面开展固体废物领域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落实问题闭环整改。开展违法打击震慑行动,常态化开展执法打击行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固体废物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围绕固废问题多发易发的行业领域,梳理查处固体废物领域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开展舆论曝光宣传行动,通过新闻宣传、公开曝光典型案例等手段,加强对涉工业固体废物重大环境案件查处情况的宣传,对固体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组织危险废物环境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全面查清涉危单位生产经营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环境风险隐患,精准掌控涉危单位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接收、利用、处置等情况,健全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台帐,健全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推进危险废物转移运输全过程定位跟踪监控,推动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和电子运单无缝对接,实时共享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和利用处置信息。强化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以有色金属、化工、医药等为重点行业,以废酸、废碱、医疗废物、医药废物、废铅蓄电池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类别,采用产废数量核查等措施,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移试点,解决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难问题

提升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水平。依托江西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将固体废物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经营单位全面纳入平台。制定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台账,实现转移运输轨迹实时上报。通过在重点单位的重点环节、关键节点推行应用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技术,形成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强化对管理决策的支撑。建立市场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平台与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的信息交换机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逐步提升工业固废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各项工业固体废物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危险废物三年行动方案》相关要求,依法严肃查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以及非法填埋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做到有案必侦破、露头必狠打、违法必严惩。

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联防联控加大与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委、县交通局等部门协作力度,配合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推进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过程安全监管与环境监管的协作配合和信息共享,堵塞危险废物监管漏洞,重点打击未如实申报废弃危险化学品的行为或将废弃危险化学品隐瞒为原料、中间产品的行为。推动建立工业固体废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排查整治过程发现涉嫌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的问题,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无缝对接,共同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

提升固体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能力

完善工业固废贮运体系引导企业对工业固废进行分类收集与贮存,合理规划处理处置去向。合理布局工业固废回收暂存点,解决小微企业工业固废运输难、无处置出路问题。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促进低价值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全面摸底调查和整治工业固废堆存场所,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治理,逐步减少历史遗留工业固废贮存处置总量。加强对工业固废运输过程的管理,将工业固废运输车辆纳入日常检查内容,严控非法转运。加大对收费站点、道路卡口的巡查力度。加强重点区域工业固废的非法贮存、倾倒和填埋点排查监管。

科学发展工业固废利用和服务行业支持工业固废产生量大的企业优先使用国家鼓励的先进和循环经济技术,以及开展新工艺设备和新产品的应用,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鼓励工业固废源头就地加工,充分利用企业自身技术优势进行工业固废再生利用。建立健全工业固废处置的标准化体系,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处理。

加快推进工业固废处置能力建设统筹优化全县工业固废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突出区域服务功能,切实加快推进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全面排查,掌握全县工业固废产生的种类、数量及区域分布等情况,合理制定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布局。推进规模较大企业自行建设和扩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协同处置其他需要处理处置的工业固废,降低工业固废运输和周转风险。定期开展自建处置设施专项整治工作,规范企业工业固废自行处置行为。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落实工业固废产生单位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工业固废产生单位排污许制度加强工业固废贮存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业固废产生单位须配套建设符合规范且满足需求的贮存场所,建立规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工业固废运输单位责任产生工业固废的单位委托他人运输工业固废的,要对受托方的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核实,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污染防治要求。工业固废运输单位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履行污染防治要求,并将运输情况反馈产生工业固废的单位。加强工业固废运输管理,工业固废清运作业过程中要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措施,严厉打击运输企业违法擅自倾倒、堆放、丢弃或者抛撒固体废物。

强化工业固废处理处置单位责任产生工业固废的单位要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工业固废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的规定建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贮存设施、场所,安全分类存放,及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

落实县级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县级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落实工业固废申报登记、经营许可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工业固废监督管理。根据省市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相关政策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工业固废的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置工作,防止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工业固废处置违法案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推进声环境稳定

严格落实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要求,强化建筑施工、社会生活、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监测和监管,制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区位的专项整治方案,着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切实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

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文明施工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信用评价。制定施工噪声防治方案,鼓励建筑工地推行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安装,推广低噪声施工机械指导建筑工地因地制宜采取降噪设施,优化施工工艺,推进工地减噪降噪。严格发放《夜间施工许可证》,加强市政道排工地、房建工地、工建配套工地等投诉多发点位夜间施工管理,开展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整治行动。

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加强居住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控,强化部门联合执法,重点加强餐饮业、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源控制管理,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加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场所群众性娱乐文化活动的管理。

加强交通噪声污染治理

严格执行新改扩交通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加强项目验收监督检。合理控制道路两侧与周边敏感建筑物防护距离。对于新建道路,预留一定的噪声防护距离,对道路两侧存在居民住宅且夜间交通噪声超标的路段实施优先治理工程,改善居民夜间声环境质量。科学划定禁鸣区域、路段和时段,在敏感路段安装机动车违禁鸣笛自动抓拍设备,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逐步配套建设隔声屏障。

严格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源头防止工业噪声污染。工业企业应当合理布局生产设施、改进生产工艺、使用低噪声设备,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禁止在居住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医院、学校、图书馆、幼儿园、老年公寓、机关等单位所在的区城内建设排放环境噪声的工业设施。

提高噪声监管水平

根据《铜鼓县声环境功能区区划》中声功能区划分成果,优化完善噪声监测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扩大道路噪声监测范围。统筹城市区域、交通及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区域增设噪声监测点位。

(八)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严格管控以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推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发展,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深入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

加强养殖污染防治。推行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畜禽粪便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治理等模式,促进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全面推广有机肥加工、“干清粪-污水沼气池发酵处理-还田利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猪(牛、羊、禽)-沼-菜(蔬、果、粮、药材)”等种养结合模式,指导养殖户环保设施改造升级重点加强对种养对接、沼液还田等方面的引导。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依法取缔河湖水库禁养区内“三网”养殖,加大养殖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产养殖用药减量等技术,促进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着力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种植业投入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田间肥料试验,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加快施肥机械研究与开发,因地制宜推进机械施肥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适期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用药技术示范。

逐步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查处农资店销售小于0.01mm地膜,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实施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多元回收利用和处置体系,积极争取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乡镇建立回收站(点),引导农民将农用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肥料袋等收集好统一运至回收站(点),纳入农村垃圾处理体系统一处理。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近郊周边农村延伸。实时更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监管、监测名录。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一批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推进不能稳定达标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新建、修复破损污水管网,进一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有供水任务的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监管,规范养殖户、农户等的排污行为必要时政府加大财政补贴,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正常稳定运行。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将清理塑料垃圾纳入村庄清洁行动的工作内容,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对散落在村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田间地头、巷道公路等地的露天塑料垃圾进行清理,推动村庄历史遗留的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抓好5G+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平台建设,完善“五有、五定包干”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农村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推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

全面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狠抓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农业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到2025年底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长效管护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全县自建点的“七整一管护”建设和环境提升,全面落实“四精”(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巩固提升“美丽宜居示范县”成果,改造提升美丽宜居示范带和全域美丽乡村、庭院。着力打造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和美丽庭院建设,推动形成县域“点上精美、线上出彩、面上宜居”的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上级下达任务要求,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6%以上。

专栏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1)铜鼓县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按照“每个行政村至少5个监控点,自然村主要路口2个监控点”的要求,实现农村地区“全域覆盖、全县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项目

对接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政策,建立南方江西华裕蛋鸡种禽繁育基

(九)加强生态空间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向生态优势要发展红利,打通“两山”转换双向通道,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高标准打造“两山”实践全国标杆。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管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协调好发展与底线关系,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要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管制要求,将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作为容量管控和环境准入要求,以空间、总量和准入管控为切入点落实“三线一单”,确保“三线一单”落地生效2025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保护好丰富的森林资源,落实好林长制的各项要求;保护好各类森林类型的自然遗产地、城郊林地,提升城市绿量。加大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的力度,立足于已有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经验,加强经验模式的示范和推广运用,不断提高森林质量,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建立铜鼓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

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严格落实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管理制度,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明确矿山环境整治的目标,工作机制、部门职责及工作举措,有力保障矿山环境整治的实施。开展全县废弃矿山、持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现状调查,制定恢复治理方案,落实恢复治理措施。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加强生态保护监查。加强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加大河湖周边生态拦蓄林和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维护河道空间,保护河流自然岸线,增强生态功能整体协调性,增加全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完善“林长制”,实行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持续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四化造林”等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河”为贵、以“树”为荣,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公园县”,提升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业态,加快建设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龙门开放式野生动植物园港口碧湾海湿地公园等多个乡村公园建设,以公园为载体,加强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积极探索将“绿色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途径,具体内容包括:扩大生态经济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建立生态产品品牌、引进和培育人才、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展乡村振兴,优化体制机制等重大举措,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巩固铜鼓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力争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比翼齐飞,实现双赢

专栏7生态保护建设项目

(一)修河源可持续发展项目

生态拦蓄林规划5万亩,主要采取补植改造等生态修复措施;生态湿地建设主要进行湿地修复、保护,规划面积1500亩;生态廊道项目主要在县城、集镇附近水域周边进行森林内种植乔木、灌草等,规划面积3000亩;建设绿色步道,在县内有旅游开发的乡村修建步道及在步道两侧种树植草,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

(二)修河上游铜鼓县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定江河局部整治提升工程

1、在迎宾大桥上游建设1座官仓湖蓄水堰坝,堰坝工程级别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堰坝总长度为86m,堰坝采用分级跌水鱼鳞堰坝;2、在迎宾大桥至官仓一号桥之间的堤防上布设3m宽红色健身步道和2m宽蓝色慢行步道,红色健身步道总长度为2.4km,蓝色慢行步道总长度为2.2km;3、对迎宾大桥至官仓一号桥之间河段进行河道清障疏浚,疏浚河段总长度为1.1km;4、对江心洲进行环岛生态护岸建设约0.93km,同时对岛上进行生态绿化工程整治,整治总面积约2.3万m2

(三)定江河和金沙河治理项目

在定江河和金沙河共规划4条五河治理项目和4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条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14个洪患村镇洪涝治理工程、1座应急备用水源工程、4座重点县山塘整治工程、13个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1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1个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1个修河上游流域生态治理工程、5条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

(四)矿山生态修复专项工程

完成2个废弃矿山(新丰高岭土矿、永宁镇下源洞采石场)治理修复任务。

(十)强化环境风险管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动态管理,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完善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体系

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对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把关。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不定期开展重点领域风险源企业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全县环境风险等级较企业,查找风险隐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隐患,逐一建立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主体、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督促跟踪问题企业整改到位。强化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监督管理。在排污许可证管理、环境执法检查、环境监测等各个环节、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全面落实防范环境风险的责任和要求。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与修编工作,加强预案之间的衔接,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公安、消防、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跨部门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和共享应急资源,提高联合协调行动和快速处置能力,真正实现统一调度、单位联动、资源共享、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落实全县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实施方案,绘制“一河一策一图”,组织实施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定江河、修河等水体突发水污染事件响应能力,全面提高水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加强企业和园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与管理,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应急能力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环境应急空间并设置应急设施。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修订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办法,明确环保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在环境应急过程中的职责定位。持续加强突发性污染事件污染源快速甄别、污染物动向动态监测能力建设,基本做到快速溯源和及时响应,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可以迅速确定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查明其排放方式,对污染物实施动态监测,估算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进一步发展环境损害程度鉴定技术,定量环境污染的修复成本,为严格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重金属及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

强化重金属污染物环境管理。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坚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或“等量替换”原则,完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实施分级分类管控。以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为主要手段,严格实施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对超标排放、超过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理。聚焦铅、汞、镉、砷、铬等重金属污染物,深入推进重点河流湖库、水源地、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规范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废弃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确保分类存放和依法依规处理处置,确保分类管理,着力防范化解环境安全风险。以医药、化工行业为重点推进涉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排查,严格管控从事化学物质生产、加工、使用的企业,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识别和环境风险评估,分类建立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淘汰和限制措施,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监管

规范废旧放射源和放射“三废”安全管理,推动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严格放射性物品运输准入管理,加强运输企业、车辆、人员的从业准入要求,规范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规范电磁辐射监管,进一步健全移动通信基站管理机制。加强对医用射线装置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医疗辐射安全。

(十一)构建现代环境管控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为支撑,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深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健全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机制,健全完善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完善目标评价考核,创新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探索构建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加强履责监督与责任落实,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县、镇(街道)覆盖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健全完善“四不两直”的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督导机制。

严格落实企业环境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强化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将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要求逐步纳入排污许可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据排污许可证开展日常环境监管。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市、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健全生态环境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席会商、联动执法、联合响应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力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做到应赔尽赔。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筛查、重大案件追踪办理和修复效果评估。推动行政处罚、刑事司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有效衔接。

健全公众监督体系鼓励公众对企业环境治理进行监督,保障公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宣传企业环境保护和治理先进典型,曝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环境违法行为等反面事例。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陆水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环境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全面提升监测监控的数字化、立体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建设铜鼓县环境信息化平台提升铜鼓县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水平,扩展VOCs监测能力,推进建设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打造覆盖全县范围的大气污染监测平台。持续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系统,建设饮用水自动监测站房,实现水质实时在线监控,动态掌握水源地水质情况。不断完善声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推进监测数据智慧应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配合建设市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采集、传输、审核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全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与信息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共享共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和表征方式,实现监测服务产品的多元化,加快监测信息成果转化。加大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拓展信息发布内容,丰富信息交互形式,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设施公众开放的水平;畅通全媒体发布渠道,形成共享、互联、互通的合作网络,主动服务公众、接受监督。

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展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监管、移动源等领域执法能力短板,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创新执法方式,加强遥感卫星、红外、无人机、无人船等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推动将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强化重点企业环境监管,构建以环境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差别化“双随机”监管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和协同配合,推行跨区域联合执法、交叉执法。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按照新老有别、平稳过渡原则,加快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度,实现排污单位持证排污。强化证后监管,依法妥善衔接排污许可、总量、监测、执法、环统、环境保护税等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实现“一证式”管理和部门信息共享,确保依法监管、严格执法。加强落实企业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持证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主体责任。适时开展排污许可全覆盖“回头看”工作,确保排污许可制度全面推行。

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围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改革完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依托排污许可证实施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监管和考核。落实国家建立非固定源减排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非固定源减排全过程调度管理,强化统计、监管、考核。实施一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排工程,着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考虑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应健全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与服务投资、建设、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意竞争,防止恶意低价中标,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开展环保服务企业行动,完善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资源环境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信用体系。严格落实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信用记录,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依法向社会公开。以企业信用评价为抓手,打通企业环境各类信息和数据,强化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加强企业环境监管、环境信用评价和管理、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各项制度间的无缝衔接,形成企业监管制度链条。

推进环境治理法治宣传与建设。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展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刊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群众环境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将严格的监管执法与引导企业守法自律相结合,强化落实企业环境守法意识和主体责任。统筹推动全系统法治建设,坚持全县上下“一盘棋”,制定全县生态环境系统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做好全县生态环境系统法治建设工作要求,增强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职的责任意识,部署督促各地落实全县生态环境执法、守法、普法等方面目标任务。

                    

专栏8生态环境监管能力重大工程

(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工程

铜鼓工业园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

平台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园区雨水排放综合监控系统、园区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系统、危废固废管理系统、园区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园区污染预警预测及溯源分析系统、企业门户综合系统、运维单位门户管理系统、安环视频监控综合平台、园区环境作战可视化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

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政府主抓、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工作综合管理体系。明确责任,由铜鼓县人民政府部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各责任单位负责具体工作实施。落实计划,依据本规划以及国家、省和的相关规划,将目标任务分级纳入综合及专项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制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情况每年向政府报告。各乡镇人民政府狠抓工作落实、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实施重大工程

建立以“政府引导、政策调节、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铜鼓县人民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资金支持,提前做好项目储备,积极申报上级资金补助项目。完善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新各类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问题,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作为各级财政资金优先支持对象。

(三)强化人才保障,增强技术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强化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教育培训,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保障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的科技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建立高效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环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强化信息化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水平建设环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四)强化信息公开,推动社会监督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定期公布环境质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规划实施信息,确保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公开。进一步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积极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强化环保志愿者作用,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五)强化评估考核,促进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考核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分解落实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2023年年中和2025年年底,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对评估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会商预警、工作调度、情况通报、信息共享、联合督办等机制,保障规划任务有效落实。


2铜鼓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责任单位

1

结构调整

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工程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生产模式。创建全国最大的黄精种植基地,争创全国中药材(黄精)“一县一品”产业发展项目。

林业局

2

茶叶产业发展建设项目

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立高山老茶树茶园面积1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整合茶叶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将全县茶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业农村局

3

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调整工程

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

推进“万载-铜鼓”长输天然气管网建设、宜丰至铜鼓天然气管网支线工程。

发改委

4

应对气候变化

森林碳汇工程项目

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对森林碳汇项目进行审核认定,建设林木碳汇监测系统。

林业局

绿色低碳试点建设工程

开展碳达峰试点城市、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县、低碳社区试点建设。

生态环境局

5

大气污染治理

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工程

完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动态更新,建立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工业园管委会、生态环境局

6

水生态环境保护

大塅镇旅游特色小镇项目

1、大塅老城区改造;2、小流域综合治理;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4、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5、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

大塅镇

7

铜鼓县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PPP项目

实施铜鼓县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PPP项目,建设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康养小镇、特色小镇、美丽风光带、美丽乡村示范点、田园综合体、智慧水利平台、水毁工程、站前大道等九大类子项目工程,补齐全县水利、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水利局

8

水生态环境保护

铜鼓县中心城区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建设PPP项目

一江两岸景观路提升工程、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延伸工程、城区停车场建设工程、西湖路新建工程、温泉大道、老街综合改造提升,温泉集镇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老城区综合改造与提升工程8个子项目;铜鼓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

城管局

9

铜鼓县城区水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

实施温泉镇(县城及集镇规划区)、永宁镇(县城规划区)水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生态护坡、岸线绿化、湿地修复工程等

水利局、城管局

10

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700亩。

农业农村局

1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铜鼓县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按照“每个行政村至少5个监控点,自然村主要路口2个监控点”的要求,实现农村地区“全域覆盖、全县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农业农村局

12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项目

对接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政策,建立南方江西华裕蛋鸡种禽繁育基地。

农业农村局

13

生态保护与修复

修河源可持续发展项目

生态拦蓄林:规划5万亩,主要采取补植改造等生态修复措施;生态湿地建设:主要进行湿地修复、保护,规划面积1500亩;生态廊道项目:主要在县城、集镇附近水域周边进行森林内种植乔木、灌草等,规划面积3000亩;建设绿色步道,在县内有旅游开发的乡村修建步道及在步道两侧种树植草,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

水利局

14

生态保护与修复

修河上游铜鼓县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定江河局部整治提升工程

1、在迎宾大桥上游建设1座官仓湖蓄水堰坝,堰坝工程级别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堰坝总长度为86m,堰坝采用分级跌水鱼鳞堰坝;2、在迎宾大桥至官仓一号桥之间的堤防上布设3m宽红色健身步道和2m宽蓝色慢行步道,红色健身步道总长度为2.4km,蓝色慢行步道总长度为2.2km;3、对迎宾大桥至官仓一号桥之间河段进行河道清障疏浚,疏浚河段总长度为1.1km;4、对江心洲进行环岛生态护岸建设约0.93km,同时对岛上进行生态绿化工程整治,整治总面积约2.3万m2

水利局

15

生态保护与修复

定江河和金沙河治理项目

在定江河和金沙河共规划4条五河治理项目和4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条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14个洪患村镇洪涝治理工程、1座应急备用水源工程、4座重点县山塘整治工程、13个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1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1个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1个修河上游流域生态治理工程、5条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

水利局

16

矿山生态修复专项工程

完成2个废弃矿山(新丰高岭土矿、永宁镇下源洞采石场)治理修复任务。

自然资源局

17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铜鼓工业园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

平台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园区雨水排放综合监控系统、园区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系统、危废固废管理系统、园区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园区污染预警预测及溯源分析系统、企业门户综合系统、运维单位门户管理系统、安环视频监控综合平台、园区环境作战可视化平台。

工业园管委会

《铜鼓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