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铜鼓概况 > 旅游铜鼓 > 民间传说

沙场秋点兵

来源:铜鼓县文广新旅局作者:发布日期:2025-02-28 09:49:05
字体:

中国革命历史定格着这一天一1927年9月11日,伟人毛泽东在铜鼓县大沙洲高台上振臂一挥,“我们暴动了!”。从此,铜鼓与大沙洲,就以她的红色记忆永远镶嵌在人们的心中。

这天清晨,天不大亮,湘赣边界的铜鼓县城就热闹起来。新组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全体指战员,带着武器,分别从县城西端的肖家祠,北门旁的蓝家祠。定江河南岸山岗上的武曲宫、奎光书院,东侧下仓街的白屋等驻地出发,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城东的大沙洲集合。

大沙洲,位于县城定江河与石桥河交汇处,地面平整开阔,通常是人们休闲集会的场所。附近的群众闻讯后,奔走相告,扶老携幼,也纷纷来到四周,上堤岸,登土坡,争相观看即将开拔的部队。

待队伍集合完毕,天已是大亮。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斜斜地照在大沙洲上。一千多名昂首挺胸的指战员,在通红的曙光中愈加雄姿英发,精神抖擞。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穿着白褂蓝裤,神采奕奕地走进大沙洲。大沙洲正东前方用木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高台。当人们看到穿着农民装束、系着红飘带的毛委员时,高兴地鼓起掌来。在掌声中,毛委员和团领导登上了台子。团领导在前台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后,便请毛委员讲话并检阅部队。

毛泽东站在台上,十分激动。党的“八七”会议后,他即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湖南,担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直接领导和指挥湘赣边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秋收暴动。近一个月来,为寻找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失散的部队,他费尽心血,历尽艰险,终于在这里见到了这支起义部队。

平生第一次检阅部队(也是平生第一次用兵)的毛泽东,兴奋地走向前台,用如火如炬的目光,深情地扫视台下的第三团官兵。对第三团的组成和士兵来源,毛泽东已非常了解。这从他们着装上也能分辨出来。那身穿蓝色服装的,是原浏阳工农义勇队全体成员,穿戴灰色正规军装的,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部分官兵;其他穿杂色服装的,则是刚参加革命队伍的铜鼓工农民众。

虽然眼前的部队穿戴不统一,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有钢枪、土枪,还有大刀、梭标,但他们脖子上都佩着红色飘带,一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高昂。为此,毛泽东感到非常欣慰。他面带微笑,挥动手臂,操着浓重的湘音对大家说:“工农革命军同志们,你们好!”这热情的声音,亲切的问候,一下温暖了指战员们的心,他们齐声回道:“毛委员好!”毛泽东按了按手,再次问候大好:“同志们辛苦了!"官兵们群情振奋大声回答:“秋收暴动万岁!”

听到这霹雳般的声音,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暂时失败,使我们得到了惨痛的教训,懂得了军事斗争的重要,明白了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道理。为挽救革命,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举行这次秋收暴动,拿起枪杆子,用武装斗争去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行径,最终实现让人民翻身做主人……现在,我宣布:我们暴动了!

台下立时如潮水般响起呼喊:暴动!暴动!暴动!

毛泽东讲完话后,将一面镶有镰刀斧头、标着第三团番号的红色军旗授给前来领旗的旗手,命令第三团按照暴动计划立刻出发。

在鲜红的军旗引路下,首先是团直属机枪连,接着是一营、二营、三营,最后是团部机关,指战员们紧握武器,披着朝阳,在群众的欢送下,踏着坚定的步伐,浩浩荡荡从台前经过,接受毛委员的检阅,开始向湖南进军。

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就这样定格在中国革命史册。铜鼓大沙洲,也因此成为红色历史河床中最有内涵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忘不了秋收起义的壮举,铜鼓人民忘不了大沙洲的阅兵。八十年后的2007年秋,在毛泽东当年阅兵的大沙洲上,建起了全长 124米、宽48米、总面积5952平方米的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 铜鼓县政府办微信公众号
  • 铜鼓公安微信公众号
  • 宜春市铜鼓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
  • 铜鼓文旅微信公众号
  • 铜鼓文旅抖音号
  • 平安铜鼓抖音号
  • 宜春市铜鼓生态环境局新浪微博